血肉微光筑长城——《百团大战》观后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05





  按下遥控器的暂停键,炮火的轰鸣戛然而止,客厅里却陷入长久的寂静。与影院里那种令人屏息的震撼不同,独自在家观看《百团大战》,那场1940年华北大地的铁血风暴,仿佛裹挟着硝烟与呐喊,更直接、更沉重地撞击着心房。荧幕的微光中,彭总的运筹帷幄固然令人心折,但真正烙入心底的,是那些在钢铁洪流中挣扎、冲锋、燃烧的个体面孔——他们才是撑起这场民族反击战最真实的血肉脊梁。

  焦土之上,信念的刻度是人体的温度

  影片没有回避战争的绞肉机本质。燃烧的村庄、断裂的铁轨、成片倒下的年轻躯体,在方寸荧幕上投下巨大的阴影。然而,正是在这满目疮痍中,个体的光芒刺破了黑暗。我无法忘记那个名叫郑富贵的通讯兵。当关家垴战役的关键通讯被炮火切断,这个沉默的年轻人做出了惊人之举——他冲出掩体,用烧焦的双手死死攥住断开的电话线两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导体!电流灼穿皮肉的痛苦,无声地刻在他扭曲却坚定的脸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只为让指挥部的命令能传达到前线。这一刻,“牺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到电流灼烧的剧痛和一声不吭的坚持。他的身体,就是那道连通胜利的、最悲壮的“电话线”。

  人民战争,是千万个“李长林”和“王铁锤”的集结号

  百团大战的伟力,根植于觉醒的人民。《南京照相馆》里齐云山在暗房的微弱反抗,在此刻化作了千千万万根据地民众排山倒海的洪流。镜头扫过青纱帐和铁道线,聚焦于李长林(民兵代表)这样的身影他和他带领的民兵们,用简陋的土地雷、石雷,在日军必经之路布下天罗地网。一次次炸毁装甲车,一次次消灭巡逻队……这些看似微小的“冷枪冷炮”,汇聚成让敌人日夜胆寒的汪洋大海。而支撑前线的,更有无数王铁锤式的身影。她们是碾米磨面的手,是缝制军鞋的针,是抬起担架的肩膀,是破袭铁路时抡起铁锤的臂膀。她们沉默地穿梭于后方与前线之间,将“家”的力量注入战场。荧幕上,她们模糊的身影与炮火交织,让我真切感受到,胜利的基石,是无数双布满老茧的手和压不垮的肩膀。

  人性微光,在战火废墟中倔强生长

  影片最令人深思的,是那束穿越敌我界限的人性之光。小林清这一形象的出现,家中的宁静更显出一种历史的张力。这个曾经的日军士兵,在八路军的感召下觉醒,毅然加入反战同盟。他站在我方阵地,用熟悉的母语向曾经的同胞喊话,揭露战争的谎言。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战争荒谬性的最有力控诉。在客厅柔和的灯光下,这一幕显得格外珍贵——它证明了即使在最残酷的炼狱,良知与对和平的渴望,依然能在某些心灵中顽强地萌发。

  关闭了荧幕,家中的灯光温暖依旧。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同了。历史的硝烟散尽,今日的和平与便利触手可及。然而,《百团大战》的意义,不仅在于铭记那场战役的胜利,更在于让我们看见,在那至暗时刻,是无数普通个体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倒的长城,以微弱却倔强的光芒照亮了民族前行的路。他们提醒着我们:和平并非理所当然的馈赠,它由无数的沉默牺牲、坚韧抗争与人性觉醒浇筑而成。在客厅的安宁中回望那场铁血风暴,我们更该珍视当下,更该明白——对历史的铭记,对生命的敬畏,对和平的守护,正是对这些无名英雄最郑重的回应。他们的微光,应当长存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永不褪色。(李国志)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