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身躯筑就的钢铁长城——读《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有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9-05





  翻开这部沉甸甸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扑面而来的并非仅仅是硝烟与炮火的轰鸣,更是一种深植于民族肌理、在生死存亡之际轰然觉醒的磅礴伟力。这部史著,以宏阔的视野和严谨的笔触,全景式地展现了1931年至1945年间,中华民族面对空前浩劫,从“九一八”的悲鸣到“八一五”的凯歌,历经十四载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伟大胜利的壮阔史诗。它详实地记录了从白山黑水到南国椰林,从正面战场到敌后游击,从国际舞台到普通民众,每一个为民族存亡而战的瞬间。读罢,仿佛触摸到那段历史滚烫的脉搏,感受到一个古老民族在绝境中用血肉之躯筑起新长城的悲壮与坚韧。

  书中不仅描绘了淞沪会战的血肉磨坊、台儿庄的惨烈搏杀、百团大战的雷霆万钧等重大战役的惊心动魄,更将笔触深入历史的肌理:它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与残暴罪行;展现了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下的合作与各自的贡献;剖析了持久战、游击战等战略思想的智慧光芒;记录了国际友人的无私援助与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尤为珍贵的是,它用大量篇幅还原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面孔——那些毁家纾难的乡绅、冒着枪林弹雨运送物资的民众、在敌后传递情报的妇孺、以血肉之躯阻挡坦克的学生……正是这些被宏大叙事容易忽略的个体,汇聚成了淹没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长城溅血祭刀枪,女儿如铁男儿钢。最撼动心灵的,是书中无处不在的“脊梁精神”。当国家危如累卵,山河破碎,是什么支撑着衣衫褴褛的士兵在弹尽粮绝时依然发起决死的冲锋?是什么让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战斗,牺牲后胃里只有草根棉絮?是什么驱使着数百万民工用最原始的工具修筑起支撑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答案清晰而沉重:是根植于血脉深处、对家国故土刻骨铭心的热爱,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朴素担当。这份“脊梁”,绝非少数英雄的专属,而是千千万万默默无闻的中华儿女,在生死抉择前挺直的腰杆。 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正是这些“无名的脊梁”,共同撑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苍穹,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沼,最终碰得头破血流。

  抚卷沉思,我们今日享有的和平与发展,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由无数这样的“脊梁”在风雨如晦的年代,用生命和鲜血硬生生扛出来的。对比书中那些在轰炸中失去家园依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民众,那些饥寒交迫中仍坚持抗战宣传的知识分子,我们当下生活中所谓的“压力”与“困境”,显得何其渺小。他们脚下的土地在燃烧,心中却燃烧着更炽烈的光——那是对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执着渴望。

  中流击水擎天柱,浴火重生立东方。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这部历史锻造的“脊梁精神”早已融入民族基因,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闪耀在“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身影里;涌动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中逆行者的脚步里;体现在无数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追求卓越的韧劲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每一次面对重大挑战时的众志成城,都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回响。这种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盈,更在于危难时刻整个民族能够挺直脊梁、凝聚如钢的决心与意志。(李国志)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