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遛弯总被随处可见的烟头膈应,现在好了,吸烟的街坊们都去新修的吸烟亭,路上干净多了!”家住崇文兰亭社区的张阿姨推着婴儿车路过休闲广场旁的新设施,忍不住给这个红灰色的小亭子点了个赞。这个被居民称作“烟民驿站”的吸烟亭,正是市、区两级烟草公司与崇文兰亭社区三方联动的成果,也是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一道民生风景。
从“头疼事”到“暖心策”:三方坐下来算好“民生账”
崇文兰亭社区作为建成十年的成熟小区,常住居民超3000户,其中吸烟人群不在少数。“以前小区里,单元门口、绿化带、垃圾桶旁总散落着烟头,保洁员一天要弯腰捡几十次,居民投诉也不少。”社区负责人说起,语气里满是无奈。有居民觉得“抽根烟怎么了”,还有居民则抱怨“烟头乱扔污染环境”,小小的烟头成了邻里间的“隐形隔阂”。
后来,工作专班在调研中了解到社区的“烟头难题”,主动联系社区提出共建文明吸烟环境的想法。“不是简单建几个亭子就完事,得让吸烟者愿意去,不吸烟者不反感。”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这场行动的初心。
三方很快坐进了社区会议室,你一言我一语算起了“民生账”,两级烟草部门还带来了在其他社区成功实践的案例。商讨中,社区拿出了居民诉求清单,“不能离住宅楼太近”“要方便老年人使用”“外观得和小区风格搭”……经过三轮讨论,最终确定在小区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吸烟亭,同时在休闲广场、快递柜等人员密集处增设22个烟蒂收集器。
从“纸上图”到“实景画”:细节里藏着“共建密码”
考虑到小区老年人多,吸烟亭的顶部做了遮阳处理;烟蒂收集器的开口顶部做了伞状坡度倾斜设计,既方便投放,又能防止雨水灌入;就连颜色选择也花了心思,红灰色的吸烟亭搭配银白色的收集器,与小区的绿植景观相得益彰,不突兀不刺眼,这场共建行动,处处透着“接地气”的巧思。
施工期间,社区还特意在公示栏贴出了“进度表”。居民李师傅是个老烟民,看了公示栏的进度表,主动跑到工地提建议:“能不能在亭子里装个靠椅?有时候烟没抽完,手里的快递、菜篮子没地方放。”这个建议很快被采纳,两座吸烟亭里都多了一张红色的靠椅,成了居民口中的“贴心设计”。
吸烟亭和烟蒂收集器正式投入使用时,不少居民专程来看新鲜。67岁的张爹爹走进吸烟亭,试着用了一下烟蒂收集器,笑着说:“这比靠在墙角抽烟体面多了,烟头扔进收集器,心里也踏实。”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文明习惯在烟火气里生长
“以前捡烟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现在乱扔烟头的现象少多了,大多数都进了收集器。”保洁员陈大姐的感受,道出了环境的悄然变化。物业做过统计,吸烟亭投用后,小区公共区域的烟头数量下降了70%,关于“乱扔烟头”的投诉也下降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文明习惯正在慢慢养成。王师傅是个“老烟民”,以前总在楼下花坛边抽烟,烟头随手一灭。现在路过烟蒂收集器,他会下意识地把烟头投进去:“看到干干净净的亭子和收集器,不好意思再乱扔了,再说几步路的事,不麻烦。”
环境的变化,离不开持续的引导。吸烟亭旁张贴了温馨提示:“文明吸烟,从‘小烟头’做起”。如今走进崇文兰亭社区,吸烟亭里偶尔有居民在有序吸烟,亭外不见散落的烟头;休闲广场上,孩子们在奔跑嬉戏,老人们坐着晒太阳,空气中少了呛人的烟味,多了几分惬意。“这不仅是环境变好了,邻里间的矛盾也少了,社区更像个大家庭了。”社区负责人表示。
小小的烟头,折射着城市文明的温度。这场由三方携手开启的文明吸烟环境建设,不仅解决了“烟头难题”,更用贴心的设计、细致的服务,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未来,这样的“共建故事”还将在更多社区上演,让文明之花在城市里悄然绽放。(武汉洪山烟草:袁丽)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