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面临深度洗牌:如何让全球化成为破局关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19





近日举行的第七届华夏骨科论坛上,笔者观察到,在当前AI等前沿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已成为论坛热门议题。与会者们从不同临床应用场景切入,全面深入地剖析了骨科手术机器人在提升手术精准度、改善患者预后、拓展治疗边界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预示着一场关于骨科未来的技术革命已悄然而至。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技术的迭代与市场的培育,我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逐渐提速。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对临床应用的渗透上,也体现在了行业规模上。据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年初发布的《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全面覆盖了腔镜、骨科、神外、穿刺等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获批总量的比例高达47%,赛道竞争尤为激烈。

生存之战:出海已成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发展的必答题

作为国内商业化起步最早的手术机器人细分赛道,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扎堆涌现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市场需求才刚开始释放,而行业已成“红海”。手术机器人企业不得不被迫卷入低效的同质化竞争中,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价值被一步步压缩,在投入高额的研发成本后,企业的盈利却遥遥无期。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国内医疗支付方式变革叠加医疗反腐力度空前导致院端购买决策趋于谨慎,以及手术机器人相关服务收费标准不清晰、地区医保覆盖有限等因素,都加剧了国内手术机器人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在此情形下,出海拓展国际市场,已然成为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海外市场,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医疗支付体系更为完善,对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的需求旺盛,为骨科手术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医疗市场也在快速崛起,对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需求迫切,同样为国产产品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机遇。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2016年约17亿元增长至2021年约123亿元,复合增速约为48.2%,并预计到2030年达到567亿元,复合增速约为16.8%。

当前,诸多国产企业已开启出海前期准备工作,如微创机器人的鸿鹄骨科机器人已获得了FDA、CE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批准,天智航已获得欧洲市场准入资格等。这彰显了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出海的决心与行动。然而,雄心勃勃的出海计划背后,我们不得不冷静审视:国内手术机器人企业真的做好出海准备了吗?

深入剖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国际同行相比,虽然部分国产厂商通过持续创新迭代,在技术和性能上实现了全球领跑的突破,产品已具备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产业整合能力与商业模式构建这两大关键维度上,国产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显著差距,而这些差距或将成为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出海征程中的阻碍。

并购整合短板:散兵游勇难敌集团作战

长期以来,在全球医疗科技产业的竞争格局中,国际医疗器械巨头们展现出了强大的产业整合并购能力,这成为他们在全球市场维持领先地位与保持持续创新能力的重要法宝,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亦是如此。

以史赛克为例,其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并购行动。史赛克围绕手术机器人的并购战略以构建“影像导航+机器人+植入物”闭环为核心,通过多次关键交易逐步完善技术生态。早期通过高溢价收购Mako迅速抢占赛道,后续通过收购Airo CT与Cardan,补强术中影像与导航,实现从术前规划到术中操作的全程数字化,构建了以机器人为枢纽的数字化手术生态闭环。并借助其广泛的全球销售网络,将整合后的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形成高强度的用户粘性,奠定和巩固了其在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的领导地位。

同样,捷迈邦美等国际巨头也频繁通过资本运作,收购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扩充产品线,增强在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储备,培育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起庞大而稳固的产业帝国。

纵观当前全球市场,凭借在骨科领域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全方位布局,史赛克、捷迈邦美、美敦力、强生、施乐辉等跨国巨头已纷纷通过资本并购快速完成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布局,整合产品技术及全流程业务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和封闭生态,并正在全球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上“跑马圈地”。

反观国内,骨科手术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呈现出多、小、散的格局。众多企业各自为战,专注于自身的技术研发与产品推广,缺乏通过产业整合实现协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市场拓展方面,小规模企业也受限于自身资源,难以搭建完善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在国际市场中,可能因为企业规模小、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难以与国际巨头相抗衡。

商业模式局限:开放平台的出海短板

另一方面,在海外成熟的医疗市场中,“设备+耗材+服务”的销售模式,经过长期实践验证,已被证明是一种适应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

以直觉外科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构建了一个高度封闭的商业系统,设备销售仅作为其商业版图的一小部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使用需配备专用的耗材,如有使用次数限制的机械臂等配套器械和一次性使用耗材等,这些耗材具有专利保护,医疗机构一旦采购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持续购买其专用耗材,从而为直觉外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持续性收益,耗材收入在其营收结构中占比可达60%。同时,直觉外科还通过提供设备维修、升级以及医生培训等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巩固其市场地位。

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史赛克等国际企业也采用类似模式,骨科手术机器人和骨科植入物耗材是同处骨科手术临床场景中的不同产品,将骨科手术机器人与配套的假体紧密绑定销售,并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商业模式。骨科植入假体作为高值耗材,与手术机器人设备深度绑定后,在后续的手术中为史赛克带来了稳定持续的收入。随着Mako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和手术量的不断攀升,假体等耗材销售规模也随之扩大,为公司营收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从财务数据上直观体现,史赛克骨科业务营收从2011年的37.1亿美元,一路飙升至2024年的91亿美元,在过去十年成为增速最快的骨科巨头。

骨科手术机器人全球竞争的本质是产业生态的竞争。中国企业要赢得国际市场,必须完成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出海”的战略转型。国际巨头凭借资本运作和商业模式构建的竞争壁垒不会轻易瓦解。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全球化之路,需要的不仅是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价格,更需要重构产业生态的魄力和能力,以及商业模式更新的战略智慧。

当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企业尽快补足出海竞争的短板,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决定着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能否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应有的位置。当中国企业以全球资源对抗国际巨头,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才真正具备了更强大的竞争力,实现对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


  转自:新浪财经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