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虫夏草野生资源濒危的今天,“生态繁育”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关注的关键词。这一新兴路径,正逐步突破原产地局限,带动冬虫夏草从稀缺走向产业化。
野生冬虫夏草主要生长于海拔3500~5000 米的高寒地带,分布极其有限。由于资源紧张、气候变化及过度采挖等因素,野生冬虫夏草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多地也已出台相关采挖禁令,强调生态保护优先。
在此背景下,东阳光持续十余年投入生态繁育研究,走出了一条冬虫夏草产业的创新路——即通过高度模拟冬虫夏草生长环境,完成冬虫夏草生态繁育产业化。
据介绍,东阳光投入260余名科研人员与超过40亿元资金,围绕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展开研究。就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遵循冬虫夏草的生活习性,运用智能生态科技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模拟冬虫夏草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光照、紫外线、温度、湿度、气压及食物等相关因素变化规律,高度还原并创造出适宜冬虫夏草生长的生态环境,让冬虫夏草按照自身原有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生长。
经多家专业机构鉴定,生态繁育冬虫夏草的菌种、虫种、外观性状、化学成分、滋补作用等与野生冬虫夏草高度一致。这一技术突破,不仅缓解了野生冬虫夏草产量下降的行业焦虑,也为冬虫夏草产业建立起可复制、可追溯的新路径。其在湖北宜都建有约40万平方米的冬虫夏草生态繁育基地,通过现代化、智能化技术与设备,大幅提升了冬虫夏草的标准化品质。目前,该基地每年可稳定产出60吨以上冬虫夏草,实现了该行业供给侧的历史性突破。
目前,东阳光鲜虫草产品已进入全国150多个城市,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开设350余家品牌门店。品牌获得了包括有机认证、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京东健康品质奖等多项认证与认可。
在健康消费日趋成熟的今天,冬虫夏草这一传统滋补品类正面临“可持续”与“现代化”的双重考验。生态繁育的出现,不是对野生资源的替代,而是一种产业逻辑的重塑。从保护资源、稳定产能到提升产品透明度,这一模式的成熟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加码与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东阳光所开创的生态繁育模式,或将成为冬虫夏草产业走向可持续未来的关键解法。
转自:十堰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