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廉”动,筑起清廉新高地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2-25





  大别山麓、鄂豫皖边,革命的星火在这里暴烈燃烧,历史淬砺的旗帜映红这片广袤的土地。一直以来,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局七里管理所(市场部)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局党组“清廉站部所队”建设工作要求,聚焦“一领”、深化“三型”、织密“三网”、推动“三融”,深耕廉洁沃土,从严推进“清廉部所”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今年来,部所一名客户经理作为全省系统营销服务标兵推荐到国家局参评,支部被表彰为县局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1项QC课题获得全市第五名,1个创新项目成功在市局结题并在全市专卖现场会作经验交流。

  聚焦“一领” 夯实思想根基

  七里部所坚持聚焦党建引领,将清廉烟草建设同党建工作、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确保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里。做实“党建+清廉+N”成果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烟草网络学院等平台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部所员工开展常态化谈心谈话,做到经常提醒教育。支委会6次研究清廉部所建设工作,运用“五红”支部工作法,推动纪法、党性教育常态化。运用微信群、微信公众号、OA等载体及时推送党风廉政重要理论、案例等内容,在节假日前夕发送廉政短信、廉政警句、推送廉政短视频等,推动廉洁教育学在日常、做在经常,不断强化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永葆清廉本色。

  深化“三型” 筑牢廉洁阵地

  深化“沉浸型”文化阵地建设。结合本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廉洁文化长廊、廉洁承诺牌、清风读书角、清风谈话室等阵地;大力开展“廉洁先锋我先行”、“廉洁文化我来讲”等活动,评选廉洁榜样2人,举办廉洁文化宣讲4次,积极营造感恩行业、崇尚廉洁、爱岗敬业的浓厚氛围;深化“学习型”教育阵地建设。以市局“思想大解放 能力大提升”活动为契机,发动业务骨干、青年党员,结合党纪学习教育、专项整改整治工作等主题,梳理形成应知应会、管理制度,开展学纪律规定、讲廉政党课、测廉政意识等活动,在互学互鉴中提升廉洁从业能力;深化“智慧型”数字阵地建设。将清廉部所建设与“133”基层部所建设深度融合,积极运用低代码、QUICK BI等工具,探索数字化监督手段,对关键岗位风险指数进行研判分析,形成精准的廉洁画像;发放客户服务监督卡,公布“廉洁评议”二维码,深入开展“码上调查、码上监督、码上评议”,广泛宣传“廉洁先锋”文化品牌,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透明度、公信度。

  织密“三网” 压实主体责任

  织密“透明网”。建立固定公示栏,每月将部所“双随机”检查结果、行政许可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公开,确保过程廉洁透明、规范操作。依托诚信互助小组向群众宣讲烟草廉洁政策、公布案件查处情况,有效解决信息公开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织密“监督网”。组织部所员工签订《廉洁承诺书》,做到植廉于心、践廉于行;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等部门开展共学共建活动,切实提升拒腐防变能力;聘请群众监督员,通过问卷、座谈、走访等多渠道、多形式征求意见,进一步提高基层治理的民主性和公开度;扎实开展“靠烟吃烟”“靠企吃企”、群众身边不正之风等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常态化开展市场生态检查,了解干部职工纪律作风、履职尽责、文明执法等情况,不断筑牢廉洁自律防线;织密“廉润网”。编制《清廉烟草建设工作规范》、警示教育案例等,拍摄《以廉说纪》《英雄故事我来讲》等宣传片5部,发布相关央媒稿件14篇,将廉洁文化浸润人心。以“学条例 守党纪 促发展”为主题开展全覆盖学习交流,动员党员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十余篇。组织全员前往看守所“零距离”接受警示教育,树牢“制度规定不能违,法纪红线不可碰”的规矩意识。

  推动“三融” 实现协同发展

  与红色文化相融。充分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组织部所员工到秦基伟故居、秦光远故居、八一村、观音阁村等红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搭建“红廉课堂”、开展“红廉之行”、组织“青年话清廉”“红廉故事大家讲”等活动,将红安革命历史人物勤廉事迹、红色党史故事融入工作日常,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廉洁文化的浸润和洗礼;与企业发展相融。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及时向客户公开档位评定、货源投放、终端建设、行政许可等客户关注的内容,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将内部审计、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等监督力量有机结合,对物资采购、罚没烟选点、干部选拔等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常态化、动态化监督,助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与基层治理相融。持续深化“让客户更满意我们在行动”等主题营销活动,细心指导经营,耐心宣传解释,关心帮扶残疾、受灾客户,解决客户实际困难,助力构建更加和谐、有序、廉洁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梅亮)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