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 昆仑能源摘中国证券“金紫荆奖”三大奖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2-19





  2024年,昆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仑能源”)再度闪耀资本市场。公司管理层及企业摘得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证券“金紫荆奖”三大奖项,分别是:“2024年度卓越企业家”“卓越上市公司CEO”“新中国成立75周年卓越企业贡献奖”,这些殊荣不仅是对昆仑能源过去一年高质量发展成果的认可,也是对其在能源领域持续创新和卓越贡献的肯定。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控股的国际性能源公司,昆仑能源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终端销售业务企业。

  2024年上半年,昆仑能源的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根据最新披露的财务报告,公司实现天然气总销售量264.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终端市场领先地位不断巩固。公司实现收入929.22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归母净利润33.1亿元,每股基本盈利38.17分,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

  在天然气销售业务方面,昆仑能源凭借其在市场开拓方面的卓越表现,用户总量已突破1600万户,天然气零售量达到16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3%。分销与贸易销气量达到101.3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其中,工商业用户销气量达到132.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6.8%,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市场拓展成果显着   LNG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昆仑能源在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果。公司主动应对市场形势变化,持续优化销售结构,新工业用户增幅达到21.5%,工商业在零售气量中的占比同比提升4.6个百分点。这不仅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天然气终端市场的领先地位,也为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仑能源在LNG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显着增强。上半年,公司LNG接收站处理总量为77.70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9%;汽化量、装车量分别为73.978亿立方米、37.26亿立方米,分别同比增长4.3%、53.5%。接收站平均负荷率为85.4%,同比增加3.6个百分点。LNG加工厂加工量超预期增长,达到17.72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1.7%;工厂平均负荷率58.4%,同比增加19.5个百分点。

  昆仑能源的LPG业务也焕发了新机。上半年,公司实现LPG销量292.5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保持平稳,超过2024年全年指引的一半(全年550万吨)。LPG业务的强化管理促盈利显着提升,为公司整体业绩的增长贡献了重要力量。

  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财务成绩表现优异

  昆仑能源在新能源和综合能源领域也取得了显着进展。公司以气电为切入点,带动新能源、综合能源与天然气产业链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初步成型。增值业务价值凸显,“昆仑慧享+”平台与公众服务号协同推进,注册用户达60万,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50%。海上LNG加注业务快速发展,在深圳、舟山实现保税常态化服务,加注量同比增长87%。

  今年以来,昆仑能源在市值管理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公司连续两年入选央视发布的“中国ESG上市公司先锋100”榜单,2024年位列第31名。这不仅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也为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仑能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公司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2024版)》和首份《气候行动白皮书》,成立了碳中和研究中心,建设了首个自主贡献型生物多样性保护地示范点,保护当地48种鸟类和165种维管植物。此外,公司还深入开展城燃管道“带病运行”专项治理和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瓶装LPG智慧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应用,全覆盖排查居民燃气表,库内燃气表抽检全部合格,持之以恒塑造行业安全品牌。

  展望未来,昆仑能源将继续坚持“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化全面依法治企与合规管理,深化“双百行动”综合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精准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将持续推进组织体系优化调整,构建本部战略管控、事业部专业管理、省公司业务管理、项目公司价值创造的新型运营管理体系。同时,昆仑能源将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昆仑ERP推演环境搭建已完成,70余个业务数字化转型场景已推广应用。这些举措将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天然气终端销售和综合利用业务方面,昆仑能源将继续巩固和扩大市场领先地位,积极开拓天然气利用的高端市场。在LNG产业链上,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协同效应,提升加工和储运能力。在新能源和综合能源领域,昆仑能源将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昆仑能源此次摘得2024中国证券“金紫荆奖”多个奖项,是公司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重要成果。未来,昆仑能源将继续以卓越的业绩、创新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