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同心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22





  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烟草专卖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乡村建设创建与“美丽乡村”创建有机融合,努力打造群众团结幸福家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念好振兴“致富经”,奏响乡村“振兴曲”

  “年纪大了,不会骑车,也走不动了,买东西都是让村里人带,现在路修好了,汽车通到家门口直达城镇,我自己看什么买什么,也不用麻烦大家,自己也可以转转。”黄下村位于陈河镇最西端,边界紧邻汉川市垌冢镇,在黄下村公路建成通车前,到镇和城区非常不便。唠起黄下村的出行变化,平时少言寡语的张爹爹滔滔不绝。

  应城市烟草专卖局以黄下村为中心将泥巴路硬化拓宽,黄下村公路通车后,村民双脚出村就能踏上跨区进镇出市的“快捷通道”。

  “以前我的荸荠、黄金瓜、花生一到丰收季就烂在地里无人问津,交通方便后,很多游客会去老观湖游玩,也迎来不少前来体验农家乐、采摘的游客,我们周围的种植农户都享受到了交通带来的红利,烟草公司还为我们购置了农用拖拉机,还把我们的水渠清淤……”村里的果蔬种植大户老李感受颇深。他说黄下村公路路况好、车程短,加上一路湖光山色,45分钟即达市区的便捷交通为全村脱贫摘帽、乡村振兴带来了不少红利。

  除了路面硬化拓宽,我们还将黄下村村委会前面杂草丛生的闲置地修整成文体广场,让村民农忙之余也有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图为黄下村村公路一角

  打造乡村“新样本”,托起美好“家园梦”

  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富水河水库盈盈河水波光潋滟,更有微风送来草木幽香,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如今的碧水清波,一两年前却是部分水面飘浮着散落的厨余垃圾。

  阳春三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在范河村召开。应城市烟草专卖局全体党员、村“两委”和村子100多名居民齐聚一堂,围坐在文化广场前共话“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重点对全村的空地,河道,公共区域的有色垃圾进行清理,活动中,全员积极发挥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认真将责任区域范围内的杂物垃圾清理干净。

  社区下沉工作队联络人田木华向村民宣传活动政策,关于“五共”理念的解读深深吸引了村民的注意,点燃了大家的参与热情。“建议路边设置垃圾站点,统一投放……”“建议统一规划卫生设施,改善村子面貌……”村民们七嘴八舌,纷纷抛出自己的想法。

  有了‘共同缔造’理念的引领,在应城烟草专卖局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动下,村民们拧成了一股绳。积极参与,共同规划。最终,大家达成一致:从脚下开始,将路面清洁干净,河道清理干净,垃圾清理干净。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信心和决心也越来越坚定了!

  “现在环境比以前更好了,大清早沿着河道散步,空气好,水又清,城区里人现在都很羡慕我们。”村民们脸上露出小傲娇的微笑。村道、巷道和村居的“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让村民开门即见美景,出门即见成效,切切实实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图为党员干部在范河村开展绿化植树活动

  架起党群“连心桥”,撑起幸福“保障伞”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

  2015年,李宣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叶祠村驻村扶贫第一书记。

  可他刚来到村里准备带着大家大干一番、脱贫致富时,却被叫去困难户家里断家务事。

  村干部告诉他,是李大爷家,由于家里条件差,儿子儿媳需要外出打工帮孩子治病。老人担心他们带走孩子就不会回来了,所以引发了家庭矛盾。

  “我每天都想挣点钱为孩子看病。可是我老啦,做不动了,茶叶、稻子的收成也不行,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啊!”

  了解到问题的李宣多方询问后,提议李大爷将养殖业作为第二产业,自己愿意出资为老人建猪舍、买猪崽、饲料和防疫药品,而且村委会和扶贫队员们都愿意出力帮助老人发展养猪产业。

  聊天中,李宣了解到,孩子的病每年都需要高额的费用,儿子、儿媳一年到头如陀螺般地打工也负担不起这笔“巨款”,更没有时间回家看望老人。

  李宣想到,在现有医保的基础上,可以给符合条件的困难户办理大病救助医疗保险和困难群众补助医疗保险,通过给多方沟通协调,将困难群众补助医疗保险办理下来,并多次组织单位全体党员干部捐款共计2万余元以解燃眉之急。

  一次次的上门,一次次的沟通,一次次的行动,感动了李大爷的儿子、儿媳,他们决定就在家里好好养好猪,种好茶,一家人在一起努力!

  这几年来,李宣和扶贫工作队在叶祠村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双村合并、电力配套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进一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同时,拓宽村民致富通道,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畜牧产业等。(骆玉琴)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