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十二字箴言 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9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在关键人。具体到基层企业而言,笔者认为,应立足实际,围绕“实干、攻坚、创新、团结、廉洁、服务”十二字箴言,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才能有效发挥其在服务基层、改革创新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高效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干事创业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需要新担当。基层干部就是要立足岗位尽职责、职业作贡献,把小我融入大我,用善作善成托举起自身价值和使命,用深化落实勾勒出发展蓝图与路径。

要在认识新发展阶段上更深一层,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更进一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更胜一筹,用辩证思维看待企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直面工作痛点、难点和堵点,采取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着力推动解决一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问题,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的新格局。

强化克难攻坚

时刻绷紧理想信念这根弦,在宏观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敢于、主动、善于攻坚克难,不辜负组织和职工群众的期望。

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执行上级党组织各项决策部署,认真履职、扎实工作,始终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要做到业绩突出。主动围绕行业、企业中心工作,严格按组织要求和岗位职责,时常深入一线、深入市场,坚持在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始终保持和基层一线、市场前沿的紧密联系,始终保持“拼”的姿态、“冲”的干劲、“实”的作风,力争各方面工作取得信得过的业绩、能服众的成绩,对内树立发展信心,对外树立行业形象。

强化创新发展

时刻瞄准提质增效这一重要标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确保达成目标、优化效益、提升水平。

有目标。结合“十四五”规划,结合企业年度目标,结合自身实际,盯准短板、找准潜力,科学制定目标,细化分解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有措施。进一步树立问题导向、拟订有效措施,时常对照行业发展最新要求,敢于正视自身问题缺点,善于学习标杆单位先进做法,通过标杆管理发现问题,通过精益管理解决问题,通过体系建设固化成果,把“打基础”的“水磨工夫”和“上水平”的长远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须有我”的气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团队建设

基层工作开展是否顺利,工作效果怎么样,干部职工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至关重要。要牢牢抓住班子建设这条线,在思想上强化意识,在行动上强化高效,做到讲纪律,下级服从上级;讲团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讲协作,分工不分家,补位不越位,确保班子同心同德、同频共振,打造铁一般的基层班子。要牢牢抓好队伍建设这个面,持续开展学习教育、岗位练兵,在思想上突出统一,在行动上突出执行,注重具体工作和目标合理分配,注重正负激励力度,做到任务要求量化、责任措施具体化,确保一级抓一级、一层管一层,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力求做到干部职工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步调统一、行动统一,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高素质的干部职工队伍。

强化干净廉洁

在基层一线,各方面监督监管汇集,基层干部做人处事,如同在聚光灯、显微镜下,其一言一行,时常被无限放大,更需廉洁做事、干净做人。要廉洁做事。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主动接受监督监管,自觉主动虚心接受各方面批评意见,筑牢思想、生活、工作各方面的纪律防线,把党的事业、行业发展、职工群众利益、消费者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树正权力观、业绩观、义利观,慎微,慎初,慎独,凡事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自觉将权力晒在阳光下,自觉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要干净做人。时刻强化底线和红线思维,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践行“强、正、清”三字箴言,具备过硬本领,为人公道正派,对国家法律、对党的纪律心存敬畏,把好亲情关,把好人情关,把好爱好关,做好八小时之内,守住八小时之外,慎言、慎行、慎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领清风正气,回报党组织的信任,实现人生价值。

强化为民服务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聚焦市场和基层两个重点,把群众和服务对象的需求、诉求搞清楚、弄明白,在实践中努力强化宗旨意识。要聚焦市场,在思想上“用智”、意识上“用心”、行动上“用情”,在客户服务标准上更进一步,在服务客户能力上再上台阶,确保客户服务效果再上水平,履行好企业社会责任。要聚焦基层,加大基层调研力度,察实情、听实话,全面地掌握基层实际情况,了解群众呼声与诉求,真实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坚持把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职工群众利益上,放在办实事和求实效上。(桂朕)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