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经济与绿色发展并进:宝泰隆的公益力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11





  冰雪经济,正在成为拉动北部一些城市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它如同寒冬中的一团炽热火焰,不仅为冰冷的世界带来了温暖与活力,更在经济发展的版图中绘制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冰雪运动的发展,提出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2024年1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更是下发《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要以冰雪运动为引领,带动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成为新增长点。


  黑龙江省的七台河市是中国著名的冬奥冠军之城,作为一家成长于七台河市并深耕于此的公众上市公司,宝泰隆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尽心竭力助力七台河市冰雪运动以及冰雪经济发展。


  成立冰雪公益基金,助力七台河市冰雪经济的发展


  七台河市有两张名片,一张是冬奥冠军之城,一张是东北煤城。


  作为冬奥冠军之城,七台河市在过去的40多年间,培养出12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获得7枚冬奥会金牌、178枚世界级金牌、557枚国家级金牌……这座人才辈出的东北城市被誉为“中国短道速滑之乡”,被中国奥委会颁授“奥运冠军之城”奖杯。


  作为东北煤城,七台河位列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曾经,与国内许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七台河以煤炭为主的产业非常突出,煤及煤相关产业占全市GDP总量的50%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0%、税收的70%、就业人口的60%。如今,七台河市依然是黑龙江省重要的煤化产业基地,焦炭产量占全省的70%,煤焦油加工能力占全省的80%以上。


  正如深圳凭借其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培育出了华为、平安、大疆等行业佼佼者,这些企业反过来也为深圳这座金融与科技并重的城市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样地,在七台河市,宝泰隆作为该市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以及唯一的上市公司,在现代煤化工产业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不仅如此,宝泰隆还积极推动七台河市冰雪运动及冰雪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早在2022年9月,宝泰隆就牵头成立了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宝泰隆冰雪运动发展基金会,并捐赠人民币500万元作为初始资金。此外,基金会还计划通过社会募捐、企业捐赠等方式筹集更多资金,以支持冰雪运动的发展。


  在基金的使用上,宝泰隆冰雪公益基金采取了多措并举的方式。一方面,依法依规奖励在世界或国家重大赛事中取得优秀成绩的教练与运动员,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为国家和地方争光。另一方面,支持七台河市举办各项冰雪赛事活动,包括比赛组织、场地布置、器材购置等,以提升冰雪赛事的水平和影响力。同时,对家庭困难的冰雪运动教练员、运动员进行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安心训练和比赛。


  助力七台河市生态建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七台河市坚定不移地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策略。这一战略导向不仅使得七台河市的植被生态质量得到稳步改善,更让七台河连续10年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的殊荣,并且在黑龙江省内率先获得“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的称号,这无疑是对其持续努力的最好肯定。


  数据有力证明,七台河市的生态环境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黑龙江省生态气象中心发布报告显示:相较于2000年,2023年七台河市的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显著攀升,提升了14.8个百分点;同时,植被覆盖度也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增加了8.1个百分点。上述充分展现了七台河市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七台河市的企业也积极响应,其中宝泰隆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宝泰隆公司依托“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大力推动企业绿色、高效和循环发展。同时,宝泰隆还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的碳捕获、碳利用等先进技术,积极探索通过源头减碳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途径,致力于实现高碳产业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宝泰隆通过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项目,有效减少了生产活动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通过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和中水回用系统,大幅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正因为在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表现,宝泰隆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标准委联合授予“国家级煤化工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宝泰隆过去努力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鼓励和期待。


  宝泰隆正显著加速其从传统煤化工领域向现代新型煤化工的转型升级,这一战略转变不仅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更在环境保护与能源效率两大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宝泰隆的这些努力也为七台河市冰雪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力”,其环保实践成为推动当地冰雪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