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 向北向长江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30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2024年上半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项目一期、二期完工并开放,三期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中。目前,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亦提上议事日程。

  从地理位置来看,江西152公里长江岸线全部在九江境内,南昌并不拥有长江岸线,但长江重要的支流之一赣江穿城而过,由南向北,注入鄱阳湖,为长江继续东流提供了充沛水流和澎湃动力,南昌与长江的空间连结密不可分。

  南昌是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亦是赣江、鄱阳湖的交汇点,包括豫章文化在内的赣鄱文化也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关键是找准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本土地域特色。

IMG_257

▲南昌市赣江之滨的伏鸟双尾虎雕塑。摄影丨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志刚

  记者历经三个多月的田野调查、实地探访,以及与专家对话,梳理赣鄱文化与长江文化带的历史脉络,提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昌段)的文化符号。

IMG_258

  以沿江铜矿为脉络,以青铜文化为纽带,南昌及其周边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策源地之一。

  在红谷滩赣江市民公园,有一座造型奇特的雕塑,一头史前猛虎静静注视着北去的滔滔赣水,昼夜不舍。它就诞生在这条江边。但见虎脸、腹部饰卷云纹,鼻面、正脊、尾部与四腿下部饰变形鳞纹,背部与四腿上部则为醒目的雷纹。神奇处有两点,一是它有两条尾巴,末端卷曲,遒劲有力;二是一只小鸟气定神闲地趴于虎背,神态怡然自得。

  这只虎的原型是“伏鸟双尾青铜虎”,来自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遗址。

  夏商周时期,青铜文明熠熠生辉。中原王朝南下控制南方的矿石资源,以盘龙城、曾国为代表的地方重镇,保障铜矿资源输入中原。长江中下游铜矿带存在三大矿集区:鄂东南矿集区、九瑞矿集区与皖南沿江矿集区。在长江文化形成的早期,位于九瑞矿集区附近的古南昌地区,左手牵着瑞昌铜岭,右手挽着樟树吴城,物换星移起承转合。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乡吴城村,当地村民自古以来亦称吴城为“铜城”,这与此地出土、冶炼过青铜器有关。

  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吴城遗址的发掘者,也是“吴城文化”的命名者)认为,真正能够证明长江下游地区正式进入文明阶段的是在江西省发现的以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遗址为代表的吴城文化,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从早期开始即已进入文明社会。

  那时的南方,还处于方国时期。那只虎是方国的标志——可能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方”。

  以南昌为圆心,周边星罗棋布着万年仙人洞、吴城、筑卫城、新干大洋洲、吉州窑,稍远则有铜岭古铜矿。

  从南昌驱车沿赣粤高速南下,赣江逶迤在左侧,过樟树市,左有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遗址,右有吴城遗址。吴城文化圈有多大?由此往北去,到达瑞昌铜岭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历史最早的铜矿开采冶炼遗址。

  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乾隆年间江西临江府出土的11件吴国王宫重器“者减钟”时指出:“春秋初年古句吴地城远在江西。”“临江府治今为清江县,在赣江西岸,又江西新建县北一百八十里有吴城镇,当赣江入湖之口,疑当时吴都即在此,其傍鄱阳湖犹之迁苏后傍太湖也。”

  还有100多处遗址,在赣江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以南分布,坐落在鄱阳湖和洞庭湖之间。3000多年前,这一带是青铜时代的江南。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遗址、铜岭村铜矿遗址、吴城遗址,它们构成了青铜时代独立的江南文化板块。

  吴城文化是融合先周文化、荆蛮文化、夷越文化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吴城文化的实质就是吴国(古句吴)的早期文化。赣江中下游的樟树、新干一带,是吴国始建地,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泰伯奔吴,沿长江南来,应过南昌。

  由此往东去,永平铜矿、德兴铜矿、浙江淳安铜山、安徽铜陵,这一长江沿线的铜矿带,是江南青铜文明的“金床”,也是位于中原的商朝铜原料供给地,更是吴文化先民的迁移之路。吴国为什么在太湖流域形成霸业?一是源自鄱阳湖流域的血脉加持,二是太湖边锡山产出的锡矿,锋利了龙泉太阿,也坚固了钟与鼎。

  目光西去,更远一些,远眺四川三星堆,长江文化的初辉,一个星光熠熠的青铜时代,而南昌所在的鄱阳湖平原,发轫、承上、启下、融合,为长江文化的流变起到了独特作用。沧海桑田,鄱阳湖坚守到今天成为中国最大淡水湖,更在一湖清水的深处,藏着更悠远的文化密码。

  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夏商周三代建都与青铜有关。史载武丁南征,“奋伐荆楚”,可能由楚入赣。武丁南下“俘金”,败于虎方,后以江北盘龙城为据点,开辟了一条南铜北运的“贡金”路线,以确保所需铜资源。

  遥望长江流域的方国,凝视吴城文化里的那只虎,我们不仅是龙的子孙,还是虎的后裔。龙骧虎步,昌大南疆,饭稻羹鱼,出产精美的铜器、华美的丝瓷,还有张扬的虎气。

IMG_259

  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因水而生,逐水而兴,缘水而盛。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赣鄱文化亦如此。

  “控蛮荆而引瓯越,襟三江而带五湖”,历史上的南昌一直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文化交流的桥梁纽带。赣鄱文化是衣冠南渡之后,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会贯通,也是长江文化的有机组合,甚至曾是长江文化滥觞之一。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建设地理标志,更是重构文化认同与传承。

  上善若水。以人类的生命之源“水”为连结,理解长江文化与赣鄱文化,其实都是因水而生,逐水而兴,缘水而盛,源远流长。以水为路径,是支流向干流的万年奔赴,也是干流对支流的亘古拥抱。

  2024年8月25日,赣江南昌枢纽主支1号船闸顺利通航,标志着赣江抚河下游尾闾综合整治工程一期工程顺利竣工,这项迄今为止江西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昌有着“一江十河串百湖”的丰富水系,赣江南昌枢纽使千里赣江有了新模样,与长江的关联也进入一个新阶段,这是南昌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大举措。

  近200年,随着“五口通商”的放开和京广铁路的绕行,赣江从通江达海的主航道,退为内陆地方河,南昌不再是枢纽要津。与长江的空间距离感日益拉开同步的,是心理的疏离。这一轮变迁,使南昌似乎忘了本土文化中流着长江文化的血脉。

  2024年9月13日,赣江南昌枢纽初步蓄水。赣江南昌段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正再现于秋冬。此后一年四季,从滕王阁码头、秋水广场码头出发的游轮将串联昌邑王城、南矶山湿地,过闸直达鄱阳湖,一路江豚追随,令四海游客心旷神怡……这一份荣光,对于南昌的自然景观是一个整体升级,对于奋楫争先的心气是一次提振。

  更重要的是,赣江枯水期通航能力将由1000吨提升到3000吨至5000吨,这项大工程盯着浙赣粤运河的远景,是南昌朝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放眼全国省会城市,南昌水域面积名列前茅,还是为数不多的“国际湿地城市”,将南昌过往与当下的水文化融入进去,是长江文化中的地域亮点。

IMG_260

  从青瓷到青花。自宋元时期起,南昌可以说是万里瓷路的首发“加油站”和“五星服务区”。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考古成果也在不断丰富着长江文化的内涵,其中关于豫章故郡的篇章,熠熠生辉。

  这里有以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陶器制作地为特色的万年文化之路。

  至少在距今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南潦河流域奉新、靖安、安义一带的先民,就开始使用最原始的特色石质工具手斧采集、狩猎。这种手斧主要分布在非洲、西亚、南亚,在我国广西、湖南、江西等地也有发现,伴随人类数十万年。手斧文化是江西与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交流证据。

  距今2万年左右,南昌附近的仙人洞(位于万年县)先民开始制造陶器;距今1万年左右,长江下游的上山先民完善陶器制造、驯化栽培水稻、发展农业。

  中国是陶瓷的母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江南一带在印文硬陶的基础上出现了瓷质陶,“原始青瓷”为瓷器的烧造奠定了基础。把目光放到洪州窑不远的吴城文化,我们会在那里发现原始青瓷的身影。

  洪州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青瓷窑场,属于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窑址分布于现丰城市靠近南昌新建区一带,此地唐代属洪州,故称洪州窑。洪州窑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800年,以烧青瓷为主,胎色较深,施化妆土,釉色多为褐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描述的“洪州瓷褐”相吻合。还有一种青绿釉瓷,色调较深,灰青明亮。

  虽然洪州窑火在五代之后渐渐暗淡,但很快随着昌南镇的崛起,景德镇青花瓷飞奔而来,接过文化接力棒,闪耀至今。可以说,从宋元时期起,南昌是万里瓷路的首发“加油站”和“五星服务区”。

IMG_261

  “江右商帮”“汪大渊”“万寿宫”“洪州窑”等豫章文化符号,是长江文化的璀璨篇章。

  2008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主旨演讲中提到了“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中学历史课本里,汪大渊的名字也闪耀其间。

  “江到南关古渡头,旁分一曲入溪流。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这是宋朝人宗必经《南浦》诗中所描述的赣江抚河交汇口(即汪大渊出生地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南关口)一带航运业繁盛的景象。

  自晋以来,南昌造船及配套行业繁荣,因盛产木材而历来是全国有名的内陆造船基地。今天,当我们用全球化的眼光再次审视汪大渊的两次远行,会明白,早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中国人对这个蔚蓝色星球探索的广度,以及华夏文明攀登的高度。而江右商帮与万寿宫文化,主要发源地是南昌,它们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商业内核和冒险精神。

  汪大渊的成功不是孤立和偶然的,说明江西在明代之前造船、航海、经商水平当时世界一流,江右商帮思想开放敢闯天下。分析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他应该是把江西丰富的瓷器、茶叶等贩卖到沿途各国,然后带回当地的特产,使旅行得以持续。

  同样,中华文明在发展中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吸收精华,融入自身的发展。17世纪兴起的万里茶道,从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到俄罗斯再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沿用至今,是一条“活着”的文化遗产传播路线。

  1773年12月16日,波士顿倾茶事件是人类全球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东印度公司贩卖到北美的中国茶叶,直接参与了这一重大历史进程。这批茶叶主要是武夷岩茶,其出发地,就是江西铅山县河口镇。河口镇作为当时江西、福建、浙江、安徽茶叶的集散中心和重要的外销茶加工中心,享有“万里茶路第一镇”的美誉。

  在世界进化为“地球村”的过程中,江西的地理单元、杰出人物和丰富物产,作出了特殊贡献。

  自唐代中叶到清前期,“运河-长江-赣江-珠江”这一水路是国内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江西独占其四分之一。南昌处在南北交通大动脉的中枢,成为内陆通向海外的著名“黄金水道”码头。

  江西的陶瓷、茶叶和丝绸,为全球化进程提供了第一批过硬的商品,世界曾从江西的陶瓷和茶叶中认识中国。

  现在,人们很难把南昌跟大航海相连,这是近百年来被强加的“思想钢印”,我们接受了“囿于内陆”的定位。可当我们回望汪大渊的时候,应该扪心自问:何以大航海时代,由南昌人捷足先登?

  首先,这跟秦汉以来南昌作为造船基地有关,汉武帝时,就有豫章大舡出海;其二,这跟唐宋以来海上陶瓷之路有关。

  到元代,景德镇窑取代了龙泉窑成为中国瓷业龙头。景德镇昌江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源头,从昌江入赣江,南昌成了通海枢纽。南昌人接过景德镇转口贸易第一棒,或经由长江,往太仓出海;或上溯赣江,往广州或泉州出海——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经由“广州-大庾岭-赣江-南昌”线路,在抚河码头弃舟登岸,从此与南昌结下了不解之缘。

  利玛窦曾两度进出南昌,一共住了三年多,他结合中西学识,出版《交友论》与《西国记法》等书。这些著述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南昌与万寿宫的名气四百年前就传到欧洲,国际汉学界一直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东西方文化交流中里程碑式人物。

  可以说,“江右商帮”“汪大渊”“万寿宫”“洪州窑”等豫章文化符号,是长江文化的璀璨篇章。

IMG_262

  南昌的地域文化资源应纳入传承和保护范围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沿线的巴蜀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然造就了长江沿线美不胜收的景观,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这些都应该纳入传承和保护的范围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豫章文化圈流传着很多和码头有关的掌故。除了利玛窦,还有唐代从长江“一夜风送滕王阁”的王勃,得以“躬逢盛饯”,写下旷世之序章,更有携儒学登陆的澹台灭明(子羽)。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齐论语》竹简,已作为配图列入2024年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同批出土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中,共有孔子及七位弟子画像,其中的澹台灭明为儒文化在江西的播撒功不可没。

  南昌自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南来讲学肇始,“乡党之学,贤士大夫留意斯文”的崇学之风逐渐形成,文风鼎盛,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浓郁的好学之风使得南昌诞生了一大批官学和书院,其中尤以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经训书院最为闻名,并称南昌四大书院。

  梅福、徐孺子、八大山人的隐逸文化,子羽、朱熹、王阳明的儒家文化,洪州禅的佛家文化,净明道的道家文化……南昌的地域文化,摇曳多姿。

  

  1927年的那一声枪响,赋予了南昌崭新的文化底色。放眼历史,从豫章郡、洪州府、隆兴路、南昌专区到现在的南昌市,我们探寻长江文化的地域特色,并未局限于当下的行政区划,而是以更广阔的时空观及更深邃的历史观,把豫章放到一个更宏阔的视野中去,书写长江文化中特色鲜明的赣鄱篇章,这是文化流变的应有之义。(全媒体记者 吴志刚)


  转自:江西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