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赛道竞争加剧,华熙生物“突围”实力几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9





  近日,北京市公开发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北京市加快建设国际绿色经济标杆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积极培育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瞄准全球化石基材料替代产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合成生物可持续、高效率的技术优势,引导形成北京创新策源、京津冀产业转化、辐射带动全国的产业格局,建设全国合成生物发展高地。

  近期,有关合成生物的利好政策频频落地,多方期待行业乘“东风”高速发展。华熙生物很早就看到了合成生物的潜力。2018年起,公司就将合成生物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及核心发展战略。短短几年间,华熙生物已完成合成生物研发平台、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合成生物科学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平台-人才-技术-转化”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闭环运转,并陆续推出超纯麦角硫因、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微真、脂肽等新原料,不断扩充自己的合成生物版图。

  核心赛道前景广阔

  合成生物学指通过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地设计、改造,可以实现以合成生物为工具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新型生产制造方式。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交叉的学科体系,涉及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相较于其他传统制造产业,合成生物产业链的路径更长,复杂程度更高,涉及到的环节也更多。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合成生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赛道,实现了“造物致用”。合成生物学采用工程学“自下而上”的理念,具备“建物致用”的工程能力,可以利用糖、淀粉、纤维素、甚至二氧化碳等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品、药品、食品、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等物质加工与合成,有望建立成本更低、更绿色的新生物技术路线,将有望引领产业技术变革。

  和食品、化工、制造等传统产业不同,合成生物的产业链是一个新的概念,也是一个新的领域。完整的合成生物产业链不仅覆盖从原材料、到规模化生产、终端应用、市场销售等传统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因为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前端对菌种的基因编辑、基因改造等,所以合成生物产业链还囊括基因工程、菌种培育、发酵、小试中试、分离纯化等多个环节。概括而言,合成生物的产业链是一个覆盖“从菌种到终端”的全过程,且产业链跨度更长、复杂程度更高、对于技术的要求也更高。

  根据CBinsights的预测数据,随着合成生物学在各领域应用更加广阔以及技术改善,合成生物学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容,预计到2027年,合成生物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7亿美元。

  谁有机会成为“全产业链标杆”?

  根据相关媒体此前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广义的合成生物学关联企业现有925家,其中工具层企业441家(占47.68%),平台层企业54家(占5.84%),应用层430家(占46.48%),呈现两端大中间小的格局。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合成生物产业链涉及几大关键环节和壁垒。第一是技术壁垒,即基因改造、基因编辑等前端合成生物技术基础;第二是工程化,即中试和产业转化,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三是商业化壁垒,即如何结合市场需求,推动终端应用。

  在我国合成生物产业大军之中,华熙生物近年异军突起,在合成生物产业领域表现出强大竞争力。

图说:2024年,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在天津全面建成。

  作为国内较早布局合成生物的企业,华熙生物称其已经构建了一条覆盖“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的合成生物绿色制造全产业链,拥有从“基因编辑、菌种改造、细胞工程创造,到中试及产业转化、再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能力。在过去数年中,华熙生物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不断拓深,其不仅建设了合成生物技术的研发平台、研发中心,打造了业内领先的合成生物研发团队,建设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学馆;还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的重点研发项目,并依托合成生物技术,陆续推出了超纯麦角硫因、微真、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等原料产品。

  在技术层,华熙生物自主掌握前端菌种及合成技术、具备底盘细胞设计等基础研究能力。根据此前的披露,华熙生物建成了全球分子量覆盖最广的人体三大多糖— —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肝素寡糖库,构建国际上首个人乳寡糖物质库。依托合成生物技术,公司已建有约百余种活性物质库,开展百余种活性物开发。公司自主研发的胶原蛋白、NMN和人乳寡糖等多款物质已实现突破性进展。此外,华熙生物还与20多家全球知名的科研院校就合成生物学开展深入合作。

  中试产业加快崛起

  曾有媒体指出,在合成生物产业中,尤其是“发酵及中试”两大关键环节上,华熙生物已开始逐步拉开距离,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双优”。

  在发酵方面,作为传统“发酵大厂”,华熙生物已经拥有20多年的微生物发酵经验,是我国最早实现微生物发酵规模化生产透明质酸的企业,产业化水平领跑全球。其在微生物发酵的规模化量产、提纯、生产成品等环节具备较强的优势,搭建了微生物发酵平台,并拥有经验丰富的研发和产业化人才,为其合成生物战略布局和落地提供支撑。

  而在中试方面,华熙生物在天津建设了全球最大的中试转化平台,规划了64条中试生产线,已有30多条中试生产线投入使用。

  作为合成生物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我国一直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和痛点,《2022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校发明专利实施率为16.9%,其中产业化率仅为3.9%。“中试环节”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中试转化平台,华熙生物能够将科研院校及企业自主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快速的产业化论证,推动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此外,合成生物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选品、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是普遍问题,在这一层面,华熙生物因其主营业务涵盖“生物活性物原料、医疗终端、消费终端”几大板块,在市场洞察、渠道建设、终端销售、品牌建设等方面具备经验,能够快速掌握市场动向,为合成生物终端商业化发展提供参照和支撑。

  如今,依托合成生物研发创新能力、中试及产业转化能力、市场转化能力的三力合一,华熙生物正逐渐成为“合成生物全产业链标杆企业”,推动我国合成生物全产业链的加速发展。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