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记事起,母亲每次在外吃饭,始终坚持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深远的习惯 —— 打包。这个习惯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在岁月的长河中生根发芽,影响着我们一家人,也让我对节俭有了深刻的感悟。
还记得六岁那年,那是我们家第一次全家兴高采烈地去 “下馆子”。饭店里灯火辉煌,饭菜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然而,当饭局接近尾声,母亲提出要打包剩下的饭菜时,爱面子的父亲瞬间变了脸色,一场激烈的争吵就此爆发。父亲觉得在外面吃饭打包有失面子,而母亲却坚定地认为不能浪费食物。年幼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争吵吓得不知所措,原本美好的回忆也因此划上了一道不太圆满的痕迹。
后来,我慢慢长大,受周围环境和观念的影响,竟也不知不觉地加入到反对母亲打包的 “阵营”。每当一家人在外大快朵颐后,面对母亲准备打包的举动,我和父亲都会嗤之以鼻。我不耐烦地冲母亲喊:“你干嘛?你看谁打包?” 那时的我,只觉得母亲的行为有些格格不入,让我在外面有些难为情。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在外就餐对我们家来说就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 “魔咒”,每次几乎都以不欢而散收场。可母亲呢,面对我和父亲的不解与反对,她依旧 “我行我素”,从未改变过自己的做法。
再后来,时光流转,不知从何时开始,“光盘行动” 这一倡导节约粮食的标语如春风般吹遍了大街小巷。曾经被我们认为有些 “丢脸” 的打包行为,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社会上备受推崇的新风尚。走在街头巷尾,无论是高档餐厅还是小饭馆,都能看到人们纷纷主动打包剩余的饭菜。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母亲的坚持是多么的正确。看着周围餐桌前赴后继的 “打包”狂潮,我和父亲在母亲面前突然理直气壮不起来了。我们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行为,那些对母亲的不理解和嘲笑,此刻都化作了深深的愧疚。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逐渐成熟,也成功地“倒戈”,开始越来越理解母亲的打包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深意。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包饭菜,而是在岁月中养成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这种美德,是母亲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后,对每一份资源的珍惜和敬畏。她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地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粒粒黍米,当思来之不易。
倔强的父亲似乎也在时光的磨砺中慢慢被磨平了棱角。如今,一家人在外就餐,父亲总是很自然地起身告诉服务员:“您好,麻烦帮我打包!”而母亲则在一旁偷偷对我使眼色,然后露出略带得意的笑容。那笑容里,有坚持得到认可的欣慰,有一家人观念转变的喜悦,更有对节俭之风传承的期待。
在这个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浪费的陷阱。然而,母亲的行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心中关于节俭的道路。它让我们明白,节俭并非是小气吝啬,而是对生活的尊重,对资源的珍视。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每一度电,都凝聚着无数人的辛勤付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让节俭之风于细微处焕发光芒。无论是在家中随手关灯,还是在餐厅适量点餐并打包剩余食物,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在一起便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让我们以母亲为榜样,将节俭的美德传承下去,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微言微行而变得更加美好。(李静)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