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鲸科技联合中企研、责任云重磅发布“中国ESG大模型·鲸牛ESG”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21





  近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ESG中国·创新年会(2024)”在京举办。会上,作为国内首个ESG专业大模型,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责任云、浩鲸科技三方共同打造的“中国ESG大模型·鲸牛ESG”正式发布。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主席特别顾问兼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中国人民大学国企形象建设研究院院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执行主任吕大鹏,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中国社科院教授、责任云研究院院长钟宏武等6位嘉宾共同出席发布仪式。

图片1.png

  近年来,ESG理念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必答题”,但存在海外的ESG理念和标准不符合中国国情,本土的ESG数据治理能力不强,广大中小企业ESC落地困难等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责任云、浩鲸科技携手,借助AI大模型对ESG进行专业赋能,为ESG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图片2.png

  “中国ESG大模型”能力体系“四个一”

  会上,浩鲸科技董事、云智能总裁杨名代表中企研、责任云、浩鲸科技三方重磅发布了“中国ESG大模型·鲸牛ESG”,包括一个ESG垂直大模型底座、一款智能问答APP、一套ESG数据分析平台、一款ESG大模型一体机。

  “中国ESG大模型”依托高质量数据集的构建,结合海量领域知识引擎、以及大、小模型融合技术,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一个ESG垂直领域的专家支持与权威分析平台,开启web端、移动端、私域一体机、数字化平台等全渠道落地实践,可全方位为广大企业提供ESG专业知识解答、管理能力提升、数据治理和信息披露服务。

  “中国ESG大模型”以其专业级知识引擎,经过海量领域知识深度训练,已成为ESG领域的权威专家。用户可通过移动端应用APP直观对话,快速查询ESG知识及指数信息,助力企业高效融入ESG实践。此外,集专业级知识引擎、私有化部署、智能安全于一体的“ESG大模型一体机”也备受关注,它可有效降低企业在ESG数据管理上的安全风险,私有化部署实现开箱即用的便捷体验。

  为增加ESG大模型的权威性,中企研、责任云、浩鲸科技三方合作构建了一套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可对ESG数据进行可信度评判,并提供可解释性的评估结果,同时赋能央视ESG指数,提升ESG数据的真实性、可信度。

图片3.png

  六大核心能力,帮助企业ESG提效

  作为国内首个ESG专业大模型,“鲸牛ESG”具有六大核心能力帮助企业提升ESG实践效能:

  提供ESG领域专业支持。依据海量的ESG领域知识和数据,包括:行业标准、央视“中国ESG发布”的信息、企业披露的数据等,来训练ESG垂直领域大模型。用专业的AI能力为用户提供ESG领域支持。

  支持央视中国ESG发布。通过ESG大模型对样本数据进行高效梳理、准确计算,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为央视中国ESG发布工作提效。

  赋能相关行业的监管。通过数据鉴证分析,针对企业执行标准不统一、计算不准确、数据漂绿的痛点,为企业、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 供应链的异动分析、指标比对。

  赋能企业ESG报告提效。通过ESG大模型可以辅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方式编写ESG报告。进而推动ESG理念广泛落地。

  赋能企业ESG管理。企业可以利用ESG大模型从客户、供应链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视角,辅助企业对制度、流程定期进行“ESG体检”。相当于在企业内部设立一个专业的ESG咨询师。

  保障ESG信息安全。企业可以通过ESG大模型一体机在私域内对ESG数据进行训练、推理,并结合相关安全规范,充分保障ESG相关的信息安全。

  杨名表示,AI赋能ESG,不仅提升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效能,更引领着行业向专业化、高效化、安全化、智能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同时也为推动ESG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加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也是企业内在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国ESG大模型”的正式发布,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积极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方针。

  浩鲸科技作为一家深耕数智化领域的先锋企业,未来将深化与各行业伙伴的合作,积极全面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探索科技与ESG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