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义乌)国际户外庭院营地用品博览会圆满落幕,翻译采购节助力跨文化贸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16





      10月13-15日,2024中国(义乌)国际户外庭院营地用品博览会在义乌国际博览中心圆满闭幕。

20241016162040379.png

      本届户外用品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展示了户外用品在现代消费市场中的重要性,通过引入国际知名品牌、举办翻译节、AI数字融合等方式,持续推动义乌户外用品行业国际化发展,助力义乌户外用品的拓展与创新,提升义乌国际商贸城中户外用品行业的中坚力量。

      展会现场展示了多样化的新型户外用品,同时以场景化布局打破了传统的特装展位布局形式,为采购商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如露营体验区、生活场景展示等,让采购商直观感受到户外生活的无限可能,为国内外品牌搭建了深度对话与合作的桥梁。

      首届义乌国际翻译采购节:跨文化沟通新桥梁

      首届义乌国际翻译采购节作为本次展会的一大亮点,吸引了超过10000余名采购商,其中包括2000名外向型采购商。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人流如织,翻译采购节不仅为采购商提供了沟通便利,也让翻译工作者有了属于自己的节日,让链接全球贸易的“纽带”对义乌产生归属感。其中,来自俄罗斯的中文翻译也在展会中与外贸客商热情交流,表达了对义乌市场的喜爱和对义乌包容精神的感谢。

      此次翻译采购节还吸引了博庭、大成、盛源等知名品牌厂商参展,并结合Chinagoods平台的中英文双语直播,真正实现了跨语言、跨文化的商品推广。

      翻译采购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义乌市场带来了更多国际采购商,也进一步凸显了义乌作为国际商贸城市的多元文化特色,不仅有助于提升翻译行业的影响力,也为进出口贸易的顺畅进行提供了坚实的语言保障,推动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AI科技赋能户外用品产业

      展会期间,以户外品牌营销中的挑战以及AI赋能视觉场景的创新应用等为议题的户外+AI实战研讨论坛吸引了大量行业人士的积极参与。通过嘉宾们分享AI在户外用品设计、视频制作、数字化营销等方面的成功案例,展示了科技在推动户外产业创新中的巨大潜力。让参展商、采购商、业内人士不仅了解如何通过AI技术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效率,还对如何优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提升其竞争力。

      此外,户外用品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发布会户外、体育用品中英文版小商品团体标准发布会也备受关注。通过揭榜挂帅的形式,推动技术攻关与产业对接,为户外用品行业提升品质和服务能效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小商品团体标准的发布为产品生产和贸易提供了重要依据,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为未来市场规范奠定了基础。

      发布会现场充满了合作与创新的氛围,各方代表围绕户外用品的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标准制定展开了热烈讨论,行业内的企业和专家们形成了多项合作意向,将共同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制定行业标准,以进一步提升户外用品的国际竞争力。

      展场联动: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共享贸易新机遇

      本届户外用品展还打造了展会又一亮点——展场联动巴士。通过大巴车将展会现场与国际商贸城二区无缝链接,为参展商、采购商、市场商户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互动空间。采购商可以乘坐主办方提供的免费穿梭巴士,在展会现场及国际商贸城二区打卡获取礼品,助力市场与展会之间的双向导流,打通生产企业与采购商之间的贸易脉络,确保信息流通无阻,实现采购商与经营户的双赢局面。

      除此之外,展会现场作为前沿窗口,还设置了展商互动活动。通过智慧名片,采购商可以直接与参展商或市场商户建联、资源对接,成功构建了跨越物理限制的商业网络,激发了无限商机,极大地拓展了展会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为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合作可能,使得每一个参展商和采购商都能够在这一广阔的平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探索更多的市场机遇。

      圆满落幕:深化合作,共创未来

      2024中国(义乌)国际户外庭院营地用品博览会的圆满落幕,不仅为展会本身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也为义乌乃至全国的户外用品市场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展会通过规模化的展示和深度的合作互动,进一步促进了户外产品的市场流通和品牌影响力的提升,为推动中国户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采购商提供了一个集中了解和采购户外用品的平台与机会。

      义乌,这座充满商贸活力的城市,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小商品之都的非凡魅力。未来,义乌户外用品展将继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动行业创新和品牌国际化,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户外产品和服务。也将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助力更多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