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服务居家养老,顺丰同城打造重阳敬老新模式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0-11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前后,全国“敬老月”活动在各地广泛开展,多地整合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旨在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水平,让“养老”变“享老”的图景成为现实。

1728628354429244.png

  这一背景下,即配上门等服务通过满足老人用餐、购买生活用品等日常需求,让居家老人尽享“家门口”幸福,轻松实现养老不离居所、不离生活圈。


  以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配平台顺丰同城为例,基于独有的“独立第三方”属性以及全场景专业配送能力,顺丰同城持续深耕不同领域和群体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其中,面对居家养老餐饮问题,顺丰同城与多地政府达成合作,通过“一点送全区+正逆向一站式配送”“专人专线+智能分餐+智能路径规划”等全流程餐配方案,让老人准时、准点、安心、无误地在家吃上营养餐。


  “暖胃”更“暖心”,定制化餐配方案为老年人办好“食”事


  老年助餐服务,既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对加大助餐、照护等服务供给作出部署,提出“引导餐饮企业、养老机构等开展老年助餐服务”。为此,街道、社区纷纷推出“长者食堂”“爱心厨房”等养老助餐项目,通过堂食和配送到家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用餐便利。然而,部分老旧社区由于布局杂乱、路况复杂,给餐食配送带来了挑战。为了更好地满足助老餐配需求,专业高效的第三方即配成为最优的运力选择。


  2023年,顺丰同城与苏州娄葑街道合作,通过“一点送全区+正逆向一站式配送”“专人专线+智能分餐+智能路径规划”等全流程配送方案,创建了全国首个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此后,这一模式逐渐推广至无锡、上海等地,并持续进行优化升级。


  为保障配送时效,顺丰同城采用系统管理优化行进路线、分配“专人专线”等方式提升配送效率。如在上海老西门街道的定制化配送中,根据收货地址热力区域智能划分不同线路,分版块、分时段定岗安排运力;为防止饭菜汤品发生降温、外漏、泼洒等问题,顺丰同城还采用了更平稳的专属三轮车运输,并用保温箱严密封装,进行二次固定,确保餐品安全送达。

1728628400227357.png

  聚焦更精细化的层面,顺丰同城与社区开展合作,支持灵活的助餐方式及多样化选择,为高龄及孤老群体减免运费,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定岗服务。例如,在顺丰同城与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打造的定制化配送中,新增“一键助餐”线上点单功能,由老年居民自主选择送餐食堂、送餐品种和送餐频次等,并支持临时调整送餐时间,让助老送餐模式再进阶。


  凭借专业且高效的配送服务和暖心出色的服务意识,顺丰同城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用餐的实际难题,更在细微之处传递关怀与温暖,真正做到了“暖胃”更“暖心”。


  持续拓展多元服务场景,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全面助手


  给老人买药、取快递送上门,甚至帮老人缴费……从服务老年人的餐配需求延伸到更广泛的生活场景,顺丰同城持续发挥平台优势和服务能力,逐步成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全面助手。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年人面临身体机能下降和行动不便的问题。对于需要定期购买药品的老年人而言,骑士们能迅速响应需求,前往指定药店购买药品并安全送上门。此外,对于不熟悉现代支付的老年人,顺丰同城的骑士们可以化身“私人助手”,提供缴费指导或代为完成水电煤气费、电话费等生活缴费。骑士们还可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清单,前往超市或市场购买所需物品并送上门。

1728628410672752.png

  同时,无人机、无人配送车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顺丰同城的助老服务思路,如无人车可通过接驳的方式提高末端运输效率;无人机不受交通状况影响,在复杂地形、高峰期拥堵等情况也能保持稳定的服务水平,特别适用于难以进入的狭窄老旧社区、偏远地区,或者紧急药品等配送。


  在智能系统的灵活调度加持下,顺丰同城通过整合无人配送、二轮、四轮配送以及骑手等多元运力资源,构建了一套“天地人”配送生态,以期实现更快速、精准的需求匹配。


  从日常配送到紧急配送,顺丰同城不仅能在配送过程保障及时性、便利性与安全性,更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带来更加优质的体验,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日益多元化,构建居家养老“30分钟生活服务圈”已成为未来所趋。以顺丰同城为代表的专业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将持续发挥本地生活基础设施优势,助推打通“身边、家边、周边”的24小时养老服务链条,助力老年人就近、便捷地享受多元化、高品质的社区养老服务。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