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鹿城青鹿双创大赛暨“来温州·创未来”全球精英赛鹿城分区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30





大赛主题

@鹿小才 创未来

大赛时间

2024年9月—11月

项目报名时间

9月14日-10月10日

大赛宗旨

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医疗、智能安防、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基础数据服务、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面向全球公开选拔一批拥有前沿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项目,吸引集聚优秀人才携技术、项目来温创新创业,推动优质成果落地转化,不断提升城市“人才黏性指数”,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高地。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中共温州市委人才办、温州市科学技术局

主办单位: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人才办、中共温州市鹿城区委统战部、温州市鹿城区科学技术局、温州市鹿城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温州市鹿城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温州市鹿城区智能谷发展服务中心、共青团温州市鹿城区委员会、温州市鹿城区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执行单位:启迪之星

大赛参赛要求

项目领域

本次大赛面向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开放,以智能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医疗、智能安防、人工智能(AI)模型、智能传感器、智能软件、基础数据服务、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为征集方向。

赛事分组

立足贯彻“创新、绿色、开放、共享、落地”五大发展理念,大赛设立创新领航组和青春筑梦组两个赛道。

报名要求

创新领航赛道:参赛对象必须是项目创始人或技术负责人等核心成员。一般应具有1项以上发明专利,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或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符合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E类及以上条件的海内外人才,年龄在5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项目,经大赛组委会审议可适当放宽人才层次条件。

青春筑梦赛道:参赛对象必须是项目创始人或技术负责人等核心成员,具有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或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在40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项目,经大赛组委会审议可适当放宽人才层次条件。

①参赛主体可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参加,且只能申报一个参赛项目,只允许参加一个赛道。若是团队参赛,成员需稳定合作1年以上。(从项目立项开始,团队具体人员分工职责明确,一年内展开的工作和进展需要团队明确列出)。

②参赛项目应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项目所提出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是参赛者拥有或经授权使用的发明创造或专利技术,拥有合法知识产权。

③参赛项目应提供完整且具有实施可行性的商业计划书,内容应包括项目技术、市场前景、经营策略、资金需求、团队成员介绍及未来规划等。

④参赛项目应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

⑤参赛项目需有明确来温创新创业意向,且于2023年7月1日前尚未在温州落地。

赛程安排

奖项设置

创新领航赛道

大赛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给予10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3万元人民币;优秀项目奖各9名,颁发优秀项目证书并享有落地优惠政策;一、二、三等奖项目择优推荐进入市级比赛。

青春筑梦赛道

大赛设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给予10万元人民币、5万元人民币、3万元人民币;优秀项目奖各9名,颁发优秀项目证书并享有落地优惠政策;一、二、三等奖项目择优推荐进入市级比赛。

政策支持

项目资助

创新领航赛道

对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落地项目,分别给予300万元人民币、200万元人民币、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启动资助。

项目完成注册落地运营后给予资助额度的10%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其余额度按照项目落地协议兑现。

大赛获奖项目优先推荐申报“领军型人才创业项目”。

青春筑梦赛道

对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落地项目,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的,可按实际投资额1:1给予最高100万元人民币、50万元人民币、20万元人民币配套资助,额度按照项目落地协议兑现。

场地支持

凡获奖项目在1年内落户鹿城区科技局认可的大孵化载体内,分别给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高200平方米、150平方米、100平方米的三年免租场地。

人才奖励

大赛获奖者优先推荐申报重大人才工程,全职来鹿就业创业后,符合相关条件的均可申领“温州人才码”,按照人才层次享受人才住房、子女就学、家属就业、人才咖啡、健康体检等10余项优待政策。

额外福利

前30强项目将获得进入启迪·∞计划、启迪之星壹计划绿色通道,优先获得启迪创投投资机会,对接国内500强产业加速营。

请符合参赛要求的个人或团队报名参赛,报名时需提供《创新创业大赛报名表》和《报名佐证材料清单》(见附件),报名表和佐证材料由赛事组委会统一联系收集,便于我们加强关注指导。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