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家云店OTO模式落地安徽,让以旧换新离用户更近一点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29





  随着国家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加码,各企业加力支持家电以旧换新动作也是紧锣密鼓。为了让消费者享受更多便利和实惠,海尔智家在持续升级、全面落地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模式创新,通过上线智家云店OTO模式“离用户更近一点”,大大优化全流程体验。

  9月28日,在安徽省商务厅、新华通讯社安徽分社指导下,海尔智家承办的“以旧换新 徽万家”安徽省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万企·万区·万村活动在合肥举行。而这,也标志着智家云店OTO模式正式落地安徽,将为全省市民带来更高效、更便捷、更实惠的全流程体验升级,助推以旧换新落地更深、覆盖更广。

  自9月初正式上线以来,智家云店OTO模式已落地安徽、湖北、沈阳、福州。预计9月底全国陆续开通。

  解决用户痛点,打造离用户最近的以旧换新模式

  时下,全国家电以旧换新如火如荼,但消费者参与过程依然存在一些不便:比如偏远地区用户找不到入口参与,且对门店参与以旧换新的品类型号不知情,容易白跑一趟;还有各地、各平台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不一,领券、核销缓慢,使用方式受限;亦或是服务不完整,如只管新机送装不管旧机拆除等等……

  而智家云店OTO模式的诞生,解决了以上问题。

  首先,智家云店OTO模式让偏远地区用户也能轻松参与以旧换新。该模式依托海尔4万+家门店布局,覆盖了各级城市和许多偏远地区。基于此,智家云店OTO模式也得以保证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的速度和效率,可以说是“离用户最近”的以旧换新模式。

  其二,该模式解决了用户领券核销不方便的问题。许多地区补贴政策只能去线上领取、线下核销,而智家云店OTO模式支持随时随地一键下单,线上领券、线上核销,全流程在线可视。比如北京的用户要给合肥的家人选购家电,用手机远程领券、线上核销支付即可轻松完成。

  其三,智家云店OTO模式品类全、产品多。该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一体化融合,对习惯了线下体验再下单的用户非常友好,用户完全可以实地看机之后回家商量,确定后直接线上下单支付即可,不用二次到卖场。

  最后,是大大优化了换新步骤、提升了服务体验。智家云店OTO模式能充分发挥海尔物流和售后服务的优势,实现从购新、配送到安装的全流程销售服务一体化,为消费者提供“一次到位”的极速体验,让更多用户感知科技进步、畅享美好生活。

  以用户为主体,以旧换新全面落地、持续引领

  加力支持以旧换新的意义,是让消费者获益。包括国家政策的连续加码、各地补贴的不断升级,目标都是一致的:让更多人享受实实在在的好福利、好产品。

  这也是海尔智家一直主张“以旧换新的主体是用户”的核心所在。国家和地区一直在努力推进,企业自然也要拿出诚意,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体验越来越好,才能实现国家、地区和企业“三方合力”推进以旧换新做深做实——因此,今年以来,海尔智家一直积极响应、持续加码,真正做到了家电以旧换新推进最快、落地最深、覆盖最广。

  推进最快,在于海尔智家持续加码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先人一步:4月,海尔智家率先响应政策全国启动“绿碳计划”;5月发布《关于以旧换新再升级》的通知,升级“多快好省”服务;8月,海尔智家再领先一步,通过“百城千县万里行”全力推进新一轮以旧换新升级计划,实现“好产品极速换,省心更划算”……而近日,海尔智家再度加码,宣布实施以旧换新“国补+企补,补贴不封顶”计划。除了国家补贴外,海尔智家还提供企业补贴,上不封顶。自7月25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以旧换新政策以来,海尔智家参与政府发布会11场,联合政府召开启动会或发布会21场。

  覆盖最广,在于海尔智家实现了参与渠道的全面覆盖。海尔智家以旧换新支持两种参与方式,线上线下全覆盖:第一种,线上在海尔智家云店,用户可进入“国家补贴以旧换新”专区,查看并选购商品;第二种,在海尔智家线下门店,用户可以就近换新。

  落地最深,在于海尔智家实现了各级市场的全面渗透、持续引领。以旧换新除了要面对一二线城市,更要深入村镇市场。智家云店OTO模式的落地,让换新门槛更低、让流程更方便、让体验更好,自然也为海尔智家带来了更可观的落地成果。据统计,目前该模式已拉动销售1200万+,如合肥区域经销商10天交易超1000单,9月份累计实现30%以上增长,而此类通过智家云店OTO模式拉动销售高增长的经销商,安徽省陆续开通还有近100个。

  家电以旧换新,对国家而言是重要战略举措,对用户而言则是大型民生工程。在海尔智家看来,以旧换新不仅仅只是商业行为,更关乎着广大用户生活的面貌、品质和幸福。而这,也是驱动海尔智家积极响应、持续加码、引领落地的动力所在。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