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乡村县域旅游市场火热,顺丰同城助力县域商家备战国庆黄金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29





  2024年国庆假期临近,多家旅游平台纷纷发布市场预测报告,指出乡村游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订单预计增超60%,县域游订单有望攀升20%。9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也宣布将推出乡村旅游重点线路、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

1727436834851310.jpg

  “不是热门城市去不起,小城更有性价比。”这是近年很明显的一个消费变化。各地小城、乡村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独具特色的“小城游”成为众多年轻人的心头好。与此同时,下沉市场的旅游和消费服务供给也在不断完善。例如即时零售、即时配送服务等新基建,为游客体验提升、县域商家盈利增长带来助力。


  县域即时零售向一线靠拢,顺丰同城全场景配送优势凸显


  数据显示,“十一”期间机票价格较去年同期回落均超20%,加上酒店价格的回落,长假旅游预订火爆。其中,大城青年和小镇青年“身份互换”,一二线城市旅客来到县城休闲游和回乡省亲,带动乡村游和县域游订单激增。与此同时,包括住宿、餐饮在内的旅游相关行业正加速向低线城市渗透。


  根据《2024中国酒店集团及品牌发展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里,低线城市的酒店连锁化率提高了2.71个百分点,新增了约65.8万间连锁客房。同时,餐饮业也在积极开拓下沉市场——2024年上半年,新开设于县级区域的餐饮商户占全国总数的比例达到了32.9%,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5个百分点。


  以海底捞、星巴克为代表的中高端餐饮,新茶饮、咖啡等品牌纷纷开拓下沉市场。GeoQ Data品牌数据显示,连锁茶饮产业的县域门店数量占全国总数已高达33%。在美团、抖音等全民化平台上,县域的线上消费、即时零售形式,逐渐向一线靠拢。

1727436841913573.jpg

  从服务链角度,基建服务商也随着这股潮流在县域深深扎根。比如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即配服务商顺丰同城,截至今年年中,其业务网络已覆盖全国超过1200个县城,覆盖率达到68%。通过全面接入抖音、微信、阿里、美团等平台,并与多个品类的头部品牌达成合作,顺丰同城提供一体化即时配送解决方案,为例如瑞幸咖啡、霸王茶姬、海底捞外送等连锁餐饮提供“茶饮专送”“一站式火锅专送”等。


  除了在县城随时随地享受到一线生活方式,顺丰同城也能为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取送买办服务”,让游客在出行的各个环节都省心省力。


  国庆假期出游,在旅途中总会有一些“即时需求”,比如行李帮送、景点排队、特产代买等。游客在抵达目的地前,就可以在顺丰同城平台下单,让骑士将行李提前送达酒店,或是帮忙排队等候热门景点入场,甚至是在行程紧凑时下单代买当地特产,解决伴手礼难题。此外,对于临时需要的药品、雨伞等紧急物品,或是忘带的身份证等重要证件,顺丰同城也能迅速响应,提供代取代送服务,成为游客出游的得力助手。


  多渠道布局与精细化管理,赋能县域商家备战黄金周


  国庆期间,县域游客数量的激增同时为当地中小商家们带来了更多商机。除了承接线下门店客流,灵活、便捷、多渠道覆盖的外卖服务,也成为稳稳增收的关键。此时,顺丰同城独立第三方的优势更加凸显出来。


  乡村、县域对应更复杂的地形、更零散的需求,配送服务最关键的就是及时、高质量。专注于物流服务的顺丰同城能更好承载长距离、大重量、多品类等非标精细化需求。基于全城覆盖、24小时不间断的弹性运力网络,在旅游高峰等特殊时期,其运力支撑张力也得以最大化体现。2024年中期业绩显示,顺丰同城节假日时效达成率波动不超过1%,3公里以内订单的平均配送时长为22分钟。

1727436848560774.jpg

  除了高效高质的履约服务,顺丰同城还能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优化,有效降低中小商家的运营成本。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在促进县域经济繁荣同时,也为商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如何在国庆流量暴增的关键节点,尽可能扩大业务范围,也是商家们关注的焦点。顺丰同城无商流捆绑的独立第三方属性,不仅在价格上只以服务本身收费,性价比更高,还能协助商家自由接入多个平台,构建私域公域融合的营销体系。即使在旅游热潮退去后,顺丰同城也能继续支持商家,在不同渠道沉淀精准用户,挖掘业务增长潜力,助力长远发展。


  随着旅游经济的下沉和“即买即配”需求的不断丰富,国庆期间文旅消费对县域、乡村的本地生活服务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顺丰同城有望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温度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同时为商家带来共赢机会。(作者:方琳)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