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创建湘江科学城,跨越省会长沙和紧邻的湘潭两市规划总面积153.65平方公里,其中长沙市95.3平方公里,湘潭市58.35平方公里。
长沙明确提出了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宏大构想,湘江科学城建设无疑是长沙这一战略的重大举措和重点内容。那么,湘潭列入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范围,是什么背景?有何意义?
来自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思有智库的一批教授、专家、学者,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关于湘江科学城对湘潭的机遇和对策研究”,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湘潭纳入湘江科学城重要组成区域,标志着这座备受世人关注毛主席故乡、历史文化名城,又一次列为全省发展重点、站到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新时代的前列,迎来了赶上时代、领先时代的重大机遇,是湘潭创造历史上第三次经济社会辉煌、推进现代化、实现地区复兴的金光大道”。
一、湘潭纳入了大长沙“版图”,在湖南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由全省重点跃升为核心地区。
在湖南 14 个市州中,虽然湘潭人口、面积排倒数第二,但综合实力比较强、区位优势独特以及毛主席故乡耀眼“光环”等,决定了它是全省重点地区之一。然而,湘潭是湖南“重点地区”,但并不是“核心城市”。长沙市才是湖南名符其实的”核心”,作为湖南省会城市,长沙是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中心,不仅是全省唯一特大型城市和最发达城市,也是全国省会城市中发展最快最好城市之一,是支撑湖南的核心增长极和主要动力源。湖南省领导雄心壮志,力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大有作为,走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前列。其中一个核心战略意图,就是要把长沙培育成为中部地区“中心”之一,以长沙为核心、带动全省,幅射中部。先后实施了把长沙打造成中部中心城市、强省会、设立湘江新区、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创建湘江科学城等重大战略举措。无论长沙争创中部“中心”城市,还是实施“强省会”战略,在经济科技实力、区域面积、人口规模等方面,与武汉、广州等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光靠长沙一家单打独斗显然不够,“红花”还须“绿叶”扶。做大做强长沙,必须开疆拓土。在长沙“伙伴”选择上,几经探索,多轮竞争,决策层最终落子湘潭。2021年5月,湘潭九华第一次正式纳入了湘江新区规划范围,按照“双轴三片”思路合作开发(双轴:湘江西岸岸线、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线,三片:兴隆湖片区、湘潭高铁北站片区、湘潭综保区片区)。2021年10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2022年11月,省自然资源厅举行湘江科学城规划工作新闻通气会,通报湘江科学城规划范围153.65平方公里,其中长沙95.5平方公里,湘潭58.15平方公里,布局“一轴、两带、六组团、八片区”空间结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湘潭两次载入长沙规划,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明确具体,空间更大领域更广,湘潭片区占湘江科学城总面积37.84%,接近四成。
我国行政区域规划建设,是非常重要、极为敏感的事情,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把湘潭部分地区列入湘江新区、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范围,应当是经过省级层面决策、报请国家有关部委审查同意的,它体现了湖南最高层、甚至国家“意图”,既是长沙的“宿愿”,也是湘潭的“幸运”。湘潭是除长沙外、唯一进入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的城市,实质上纳入了长沙“大版图”,进入了湖南“核心圈”。这不仅有利于把长沙做大做强,同样有利于湘潭发展和进步,是两城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重大机遇。
二、长株潭一体发展,由三市同步融城变为长沙、湘潭两市率先融城。
长期以来,湖南人民怀有实现长株潭融城美好梦想,从解放初期提出把湘潭和长沙共建“毛泽东城”设想、1982 年省社科院张萍倡导“长株潭经济区”,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长株潭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一步一步向前推进。2021 年湖南印发《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 年)》,提出长株潭规划同图、设施同网、三市同城、市场同治、产业同兴、生态同建、创新同为、开放同步、平台同体、服务同享的“十同”行动。
客观评价,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湘潭响应积极,态度最坚决,行动最主动。几十年来,湘潭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坚持不懈地把与长沙交界的区域作为发展重点,沿湘江东西两岸向北拓展,力图与长沙交汇融合。早在1992年,在湘江西岸与长沙暮云镇相连的地方,设立了昭山开发区。2002年,又在湘江东岸建立九华开发区,与长沙河西对接。然而,长沙在选择重点发展区域上,不断调整和变化,忽西忽东忽北,偏偏就是不向南。湖南重点发展区域也是变化多端,先后提出了“长株潭经济区”“五区一廓”“一点一线”“3+5城市群”“一带两廓”等概念,游离于重点与均衡之间,摇摆不定。最近几年,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领导把长株潭作为全省重点发展地区,推进长株潭一体化,有了更加坚定不移的意志、奋发有为的担当、远见卓识的谋划和务实高效的行动,作出了几个重大决策:一是明确要求长沙向南拓展延伸,加快与株州、湘潭对接步伐。二是将湘潭部分区域纳入湘江新区、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范围。三是赋予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四是按照打造“一座城”的要求,在长株潭三市的交界处,规划建设将建设“一厅一道一园一廊四张网”标志性构筑物。
长株潭一体化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有先有后,分步推进。从现实情况分析,由于长沙“向南挺进”与湘潭“往北图强”战略高度吻合,相向而行,湘潭与长沙接壤面积更长更宽,区域和人口规模不大,与长沙交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长沙与湘潭两地互补性强,历史上原本是“一家”,广大老百姓对融城持正向、积极、支持态度等因素影响和考量,湘潭领先株洲一步,第一个与长沙融城,成为非常现实和合理的考量。 特别是纳入湘江科学城规划建设范围的湘潭经开区、综保区、雨湖高新区,事实上已经赋予了长株潭融城“先行区”“示范区”“桥头堡”的身份和功能,为探索和深化长株潭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取得成果,积累经验,以便在更大范围推广运用,最终实现长株潭一体化。
三、为湘潭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由工业城市向以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化智造新城转变。
湘潭创造了明清时期“金湘潭”的商业文明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文明的两个历史辉煌时代。毫无疑问,湘潭现在是湖南领先、全国有地位、世界有影响的工业城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湘潭向何处?怎么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第三次历史辉煌?
合肥选择“科技+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推进城市以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从 2000 年到 2022 年,GDP 总量从325 亿元猛增到 1.2 万亿元,增长近 37 倍,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的排名从 82 位跃升至 21 位。合肥“逆袭成功”与东北某工业城市“惨遭淘汰”,都深刻表明,老工业城市唯有科技创新,否则,就是死路一条。长期以来,湘潭重视科技发展,05年起就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22年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经国家科技评估,湘潭市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榜第58位,位列创新应用类35个该类别城市中排名第6位。2022年,湘潭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的比重11.29%,位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0.44%,位居全省第一;每万家企业法人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197家,位居全省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93%,位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61.21%,位居全省第二。
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湘潭创建湘江科学城,意味着明确了湘潭城市现在和未来全新的发展方向,打上了“科学城”烙印,按照“科学城”要求,对湘潭这座千年古城进行新时代的设计和谋划,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城市功能、产业布局、经济结构、发展重点、增长方式,都有必要进行回顾、审视、修改、调整、完善,在某些局部甚至全局进行脱胎换骨式改造,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因素渗透到产业链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细胞。
四、湘江科学城是招商引资的最好名片,使湘潭对外开放拥有了更多更优的政策和条件。
科学城本身就是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政策优惠、环境优良的代名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湘江科学城的设立,使得湘潭招商引资层级由“市”提升到“省”、由“一市”扩展为“双城”,不仅可以享受省级和市本级优惠政策,理论上还可享受长沙市同样优惠政策,“政策叠加”助力湘潭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自信和拥有更多回旋余地。湘潭还拥有待开发和可开发空间大,储备建设土地多,征地成本低、人力资源红利等方面比较优势,对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不可忽视的竞争力。事实上,这几年长沙因用地紧张“项目外溢”,已在韶山、湘潭综保区合作共建“飞地园区”。湘江科学城湘潭片区兴隆湖、“科创中心”项目,由长沙、湘潭双方按八比二比例,投资组建股份公司,共同建设,抱团发展,一体招商,进一步创新了两地建设共同体和招商引资联合体的新模式。
五、倒逼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园区发展再上新台阶。
以湘潭经开区为例,原来这里是既偏僻又贫穷的农村,有一首民谣“有女不嫁池塘湾,一年四季路不干;有女 莫嫁九华庵,天晴落雨吃两餐”,是当时真实写照。创立园区 20多年以来,发生了改天换地,天翻地覆似的变化,是湘潭变化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湖南最具实力和竞争力园区之一,并成功入选全国乃至全球最具产业竞争力和投资价值地区之一,享有“湘潭荣光”美誉。在湘潭经开区成立 20周年之际,恰逢湘江科学城首开区动工之时,市领导对湘潭经开区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作出了全新定义:“全市经济主引擎、产业主阵地、融城桥头堡、湘江新区新片区”。湘潭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科同志认为,要不负厚望,在长株潭融城、推动创新发展上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位,当好主力军,以湘江科学城开启第二次新创业,实现第二次新辉煌的重要契机,推动园区创新升级,瞄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园区,把握科技和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加快综合性、全方位的跨越发展和能级提升。
六、对驻潭高校和科研机构注入了新的压力和动力,有利于加快科教人一体化改革。
湘潭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实力雄厚,贡献巨大,但也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三缺三少”:即缺少大科学装置、缺少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缺少中国“两院院士”,科研成果转让少、技术交易合同金额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少。建设科学城,在一定程度上给莲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喝了“清醒剂”,注射了“强心针”,安装了“动力源”,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上采取大动作,实现大突破,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科技教育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教育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为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极大提高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和贡献率。
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开辟了广阔天地,有可能成为广大青年人向往的希望之城。
我市高校及职业院校学生近 20万人,大学生城市居民人口比例居全国第一,达 21.7%,每年约有近 5 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但据调查,大学毕业生留潭就业率仅 8%。为破解本地大学毕业生外流严重的问题,多年来地方、高校想了不少办法,仍收效甚微。湘江科学城创建,无疑带来新曙光。湘江科学城是一个新思路、新事物、新城市,与年轻人通常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新领域、愿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挑战的天性高度契合;人才需求巨大,其中一部分是跨国公司、头部企业、上市公司、科创企业,为青年人所青睐;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涌现出一群又一群创业成功、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对广大青年人会产生激励和示范作用;这里天地广,政策优,机制活,交通畅,环境好,生态美,是“网红打卡”繁荣之地。所有这些,召唤广大青年奔向湘江科学城追逐美好梦想,实现灿烂人生。
八、按照同城同标要求,湘潭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速扩面提质,有利于缩小我市与长沙的落差。
进入湘江科学城,就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湘潭与长沙的巨大差距,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沿江景观、商品房开发、小区配套设施等方面,一先一后,对比强烈。缩小地区差别,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有充足理由相信,“同在蓝天下”的理想信念,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执政一城,造福一方”的使命担当,一定会激励湘潭领导者带领人民群众卧薪尝胆,奋起直追,逐步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差距。
九、湘潭广大群众能够更快捷更安全享受全省一流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交通资源,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长沙作为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全省最好资源、最多人才、最大财富。湘江科学城创建,把湘潭“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淋漓尽致得以体现,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好处。四面八达交通网与长沙贯通,继开通城际铁路后,2022 年长沙地铁3号线延伸到湘潭北站,使湘潭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进入地铁时代,开汽车,骑单车,乘城铁,坐地铁,轻轻松松几十分钟,可到省政府机关办事,岳麓山、黄兴路游览购物,省美术馆、科技馆、自然馆观展陶冶,贺龙体育馆为健儿呐喊,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四所中学名校求学就读,湘雅、省儿童医院、省妇幼医院看病就医,优质资源应有尽有,应享尽享。
十、长沙湘江新区、岳麓区、高新区“三合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湘潭提供了可借鉴模式,有利于加快我市政府和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步伐。
2022年6月,湖南省推进湘江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组建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委托长沙市委、市政府管理,岳麓区委、区政府与湘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实行区政合一的运行方式。通过湘江新区组织架构整体重塑和功能再造,原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岳麓区56个职能部门精简整合为20个部(局),初步形成了扁平化、大部制运行机制,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成立了湘江科学城建设指挥部,长沙市委副书记、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岳麓区委书记谭勇担纲指挥部政委,行政首长任指挥长,20多个部门“一把手”作为指挥部成员,抽调了100多精兵强将进入指挥部工作。湘江新区、湘江科学城开发建设,授权政府平台公司一湘江新区投资集团统一运营管理。长沙市作法,被列入“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三区合一””区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为湘潭深化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王龙林 吴新春 王忠群 江南屏 王亚新 戴梁)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