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艺轻骑兵”进京献礼 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奏响时代强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9-05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曲曲悠扬的马头琴音,一首首深情的草原牧歌,一段段动人的民族故事……汇聚成了草原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不懈追求。内蒙古察右后旗乌兰牧骑作为驰骋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人民歌唱、为时代讴歌,如今在金融系统的大力支持下即将“从草原来到天安门”,于2024年9月11-12日19:30-21:00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以一场震撼人心的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闪亮登场,这将不仅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现。

2023年7月7号,呼和浩特市民族剧院,《人民楷模都贵玛》首演剧照

(察右后旗乌兰牧骑供图)

 民族之魂,文化之光,绘就民族精神与时代主旋律的华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乌兰牧骑作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不仅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使命,更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以“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事迹为素材,由内蒙古文联、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乌兰察布市委宣传部、乌兰察布市文联、察右后旗旗委、政府联合打造的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中的人物原型都贵玛于1942年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察右后旗所在市),蒙古族,中共党员。先后荣获“人民楷模”等荣誉称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世纪60年代初,年仅19岁的都贵玛,主动承担28名上海孤儿的养育任务,用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诠释了大爱无疆,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20世纪70年代,都贵玛自学蒙医蒙药和妇产科知识,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

2023年6月30号,都贵玛老人在家门口(察右后旗乌兰牧骑供图)

 民族之魂,文化之光。该音乐剧生动地刻画出人民楷模都贵玛,在党的滋养下跨越60多年的淳朴挚爱,展现着草原儿女对生命的敬仰,践行着民族融合命运与共的人间大爱。该剧被评为中国-内蒙古第二十届草原文化节优秀展演、巡演剧目,此次赴京公演将是该音乐剧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区外演出。

 59年来,察右后旗乌兰牧骑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艺术内容,天作幕布、地为舞台,为各族人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此次音乐剧的创作与排演,更是集合了草原优秀的艺术家和制作团队,经过精心打磨音乐剧脚本,力求在还原故事原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让音乐与舞蹈艺术焕发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民族互助,品牌典范,唱响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此次乌兰牧骑音乐剧赴京公演,正值建国75周年大庆即将到来之时,也是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来临之际,是察右后旗旗委旗政府积极联系发挥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金融监管总局的资源优势,推动察右后旗乡村振兴工作,特别是文化振兴工作的新方式、新举措。这不仅是弘扬都贵玛的楷模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依托乌兰牧骑把察右后旗文化振兴的品牌打响,展示察右后旗乡村振兴和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金融监管总局的优秀成果,展现金融系统心系各族群众、服务乡村振兴的良好形象,以及助力察右后旗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的共同心愿。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深入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调研。

(金融监管总局供图)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挂职察右后旗旗委常委、政府党组成员郑金宇慰问都贵玛老人并汇报赴京演出情况(金融监管总局供图)

 据了解,乌兰牧骑音乐剧的成功首次赴京公演,不仅将为金融系统工作者和首都人民带来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感受察右后旗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全国各级慈善会启动实施了“幸福家园”村社互助落地项目在察右后旗的新时代“希望工程”。据悉,9月11—12日18:30-19:30,在民族文化宫演出大厅前厅将举办“察右后旗好物节 ”,全方位展示察右后旗的特色农产品,文旅产品和乡村振兴的成果。此次“爱心市集”消费帮扶中2%-5%的收入将投入金融使命·察右后旗乡村振兴慈善信托,定点定向用于察右后旗,支持“幸福家园”项目。让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的目标。

2024年8月10号,察右后旗旗委书记崔勇;旗委副书记、旗长张建宾陪同自治区领导品在美食活动中尝特色奶制品。(旗融媒体供图)

 文化与助农携手同行,内蒙古察右后旗此次推出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首次赴京公演,将助力察右后旗谱写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新篇章,也将以文化因素助力打造金融系统定点帮扶“示范田”。

 我们相信,乌兰牧骑音乐剧赴京公演,不仅是草原文化的一次华丽展示,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中“文化振兴”理念的深刻诠释。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出中国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