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企业是否能走得长远,除了要看能否迎合市场需求,产品服务是否有竞争力等方面,最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包含了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一系列精神内核。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就代表了这个企业。钻研行业14年、拥有近2000名员工、覆盖20多个城市、布局50多家分公司——东融正是在这股东融之“魂”的指引下,不断前行。
-作为东融企业文化的载体,《东融哲学》已经历经了4个版本的更新迭代-
巴菲特说过:“没有强大的文化,就不会有伟大的公司。”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01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为2.5年,而东融科技集团之所以能够在行业屹立14年,东融之「魂」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近几年的助贷市场行情为例,很多企业主靠着时代和行业的机遇乘着东风将企业做了起来。起初,市场对产品和服务要求并不高,但是当终端市场需求收紧,企业的各种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入门级门槛较低,让很多企业根本无心搞研发;为了追求利润,有些企业不断提高费率降低服务质量;有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红线,最后恶性循环淘汰出局。
有人将这归咎为大环境,但事实上,外部环境只是催化剂,它的出现只是将这些问题尽早地暴露出来,部分企业被淘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
东融是一个靠使命感、价值观驱动的公司。2010年,东融怀揣着“让天下没有难融的资金”的使命创立,十多年来,东融在助贷行业内所追求的并不是短期的、快速的回报,而是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总裁胡玉建及集团10年以上老员工出席了《东融哲学4.0》签发仪式-
“专注、敬业、极致、创新、团队、口碑”六大价值观则是一路上不断指引和修正东融前进方向的航标。东融人太明白过往十多年所做过的那些艰难选择、那些坚持的意义。
《东融哲学》《东融纪律》两本企业书是东融之「魂」的最好的产物,它们提供了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十大承诺”、“四大标准”、“有原则、守底线”、“合规经营”、“良心做人,匠心助贷”……这些都是刻在东融人基因里的文化坚守。东融人从不相信有什么捷径可走,今天所取得的所有或大、或小的成就,都是对之前选择“做难而正确的事”最大的褒奖!
-东融之「魂」的两大载体——《东融哲学》、《东融纪律》-
02把事业做到一米宽,一千米深
东融科技集团总裁胡玉建先生常常提到,我们要“做一米宽的事业,打千米深的根基”。
在助贷行业中,许多企业一味追求当下的快速增长,忽略了长期的发展和企业价值的积累。但是,东融始终坚信,只有通过持续的投入和专注,通过在行业内长期的沉淀,才能长久地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价值,才能持续地改善一直以来困扰金融行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哪怕这个过程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去获得所谓的“成功”。
做深行业后,东融开始向平台整合进军。这不仅仅意味着线上线下的融合,行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建设,更意味着全新价值理念的引入。
东融推出的找钱大平台——东融APP,是东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自主研发的纯线上的专业的线上平台,为银行等信贷机构从业人员及广大公众之间搭建起一个无边界、无障碍、无时限的沟通交互平台,大幅提高需求客户找贷款的效率、降低银行机构的获客成本,让有限的信贷资源更为高效、稳健地实施有效配置,为银行机构、需求用户及全社会创造价值。
-东融APP界面功能展示-
这也是东融的“让天下没有难融的资金”的使命使然,本质上是东融之「魂」指引的价值观生意。
东融相信为资金需求者创造价值是助贷行业存在的唯一原因,相信让外界消除对助贷行业的偏见是金融市场正循环的起点,相信拥抱金融科技以及大数据能让行业得到深度的转型和升级。东融相信这些,更相信“相信”的力量!
一个企业的兴盛与衰落,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的「魂」。东融正是在一系列文化传承创新中,一步步走向强大。未来,东融将持续规范助贷业务,推动行业创新,相信在东融之「魂」的引领下,东融终将为整个行业制定标准,实现自身更大的价值!
-东融科技集团总裁胡玉建代表集团向母校(苏州科技大学)捐赠,积极回馈社会-
东融科技集团成立于2010年,致力于为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为各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解决方案。作为成立时间最久的助贷公司,东融已经发展成为行业内从业人员数量最多、覆盖城市最广的领军企业,在全国20多个城市布局了50多家分公司。先后荣获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市科技企业、上海市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等称号。
东融坚持以“让天下没有难融的资金”为使命,先后孵化出东方融资网、东融金服、东融助贷等多个助贷子品牌,为有贷款需求的个人及企业提供资金助力。2020年,东融科技集团再次延伸业态,成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互联网平台——企多多,以数字化技术推动全业务链协同创新,打造企业服务生态圈,助力国内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