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研发费涨12%!喜临门累计研发投入破10亿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30





  随着AI技术的崛起,床垫正经历着悄然蜕变,不仅承载着如母亲般的“情绪价值”,还能柔声细语把成人宝宝哄睡,智能模拟拍背动作,给予安心与慰藉,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婴儿般的睡眠。而“科技睡眠龙头”喜临门更是积极拥抱AI技术,将这一愿景变成现实。

  8月26日,喜临门家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临门”)公布2024年中期业绩。截至2024年6月30日,今年上半年,喜临门实现营收约39.58亿元(人民币,下同),较上年同期增长4.02%;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长5.14%至2.34亿元。扣非净利润2.23亿,同比增长5.12%。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喜临门研发费用同比上涨12.37%达到9010万元。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今,喜临门累计研发投入约11亿元,是行业内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其近年不仅持续升级产业智慧应用,更在今年首发全新智能睡眠生态品牌“aise宝褓”。

  消费低迷行业承压、各大泛家居玩家“期中考”业绩分化之际,喜临门交出逆势营利双增新答卷背后,离不开持续的研发创新。科技力量成为驱动企业持续增长的关键新引擎与内生力。

  科技睡眠产品成业绩增长重要推动力

  根据中国睡眠经济市场规模的数据,睡眠经济市场从2016年的2616.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778.6 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6%。预计到2030年,睡眠经济总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床垫作为改善睡眠质量和睡眠健康的重要产品,在睡眠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AI时代,科技创新正成为拉动业绩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作为喜临门重点投资的科技睡眠品牌,2024年4月发布的aise宝褓,融合喜临门多年积累的百项专利技术,首创颠覆性助眠功能体验——“浪着睡”,不断挑战睡眠科学技术的极限,加速智慧深度睡眠产品的革新与升级,更是变革地的开启了一个新的睡眠时代——云睡眠时代,引领睡眠行业从“被动睡眠”向“主动睡眠”的跨越性变革,以科技智慧改善和提升人类睡眠质量。

  喜临门2024半年报指出,在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9010.56万元,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12.4%。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喜临门在研发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是行业内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

  高研发投入背景下,喜临门科研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喜临门拥有国际国内授权专利1479项,涵盖智能助眠床垫、弹簧床垫、软床、家纺、海绵、新功能材料等多个领域。作为中国家具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喜临门以“主要起草单位”和“参与起草单位”等身份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42项,持续推动中国睡眠科技的健康发展。

  深耕供应链,“科技睡眠巨头”高质量发展

  企业自主驱动的科技创新,其重要意义除了在业绩增长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1984年成立,从A股“床垫第一股”到“科技睡眠龙头”,从中国“质”造的代表到领跑垂类家居中国“智”造,喜临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给中国家具行业带来更多新思考。

  41年前勇立中国家居乘风而起的潮头,喜临门诞生的八十年代,正是中国家具行业因为低廉人力和原料吸引欧美品牌牵手的时候。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红利,中国家具企业纷纷走上代加工模式。率先举起“自主品牌”的大旗,喜临门把床垫做成了“国潮典范”,并延伸至沙发、床具等更多家居配件。

  喜临门持续深耕供应链,目前已建成绍兴总部、绍兴袍江、浙江嘉兴、河北香河、四川成都、广东佛山、河南兰考、江西萍乡八大生产基地。另外,迎合产业数字转型升级,喜临门引进全球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和工业流程,打造供应链工艺、生产、信息、物流全自动化的智慧工厂。

  除了硬件上的投入,在科研人才的“软”实力上喜临门也不断提升。自2011年起,喜临门就携手侯立安、任其龙等多位院士及其团队成立院士工作站,并联合国内外多个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睡眠研究,逐步形成以自主研发为主、外部专家指导和高校合作并重的良性研发运作机制,更号召产学研共同发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深睡科技、产品创新等新质生产力在助力健康睡眠中的关键作用,为全球睡眠科学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让深度睡眠真正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未来,喜临门表示公司将持续在产品研发和设计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持续强化品牌在睡眠领域的专业形象和国民品牌形象。对于产业带而言,中国家居过往在国际上的形象,多依托于强大的供应链红利。在业内看来,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再逐步升级至中国“智”造,产业三步跳的过程需要“领头羊”。而喜临门革新的背后,对整个产业带提质升级都有示范意义。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