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科技厅正式批复“山东省重点实验室重组(第一批)筹建名单”,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现代高效农业3个领域的139家实验室入选。此次,海尔共牵头3家、参与4家山东省重点实验室,是本次获批数量最多的企业。
重组,“重”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今年5月,全省实验室体系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明确,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要进一步提高依托企业牵头建设的比例,加快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对接融通,不断提升省重点实验室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为全省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
在首批省重点实验室名单中,海尔牵头的3家实验室彰显了海尔在智慧住居和智慧工业领域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布局前沿科技,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山东省智慧家庭人工智能与自然交互研究重点实验室由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牵头,依托行业唯一的数字家庭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拥有全品类家电以及高质量的全域用户数据,以智家大脑为核心技术,通过可信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与创新,开创性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慧家庭领域,技术话语权可覆盖IEC、ISO、IEEE、OCF、Matter五大国际标准组织。
山东省生成式人工智能及大模型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由青岛国创智能家电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实验室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构建智能家电通用大模型,推动智能家居、智慧生活和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据悉,该实验室的牵头单位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的承载主体,该平台以行业需求为牵引,集合了行业60%的整机和关键配套企业,并覆盖了本领域80%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加速实现家电行业创新技术成果的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
在大众熟知的家电之外,海尔还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将前沿科技应用于智能制造体系升级。山东省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由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旗下的青岛鹏海软件有限公司牵头,通过跨模态数据融合与知识挖掘、专用新型网络架构、自主可控软件集成等技术,解决数据要素赋能制造过程优化的关键共性问题,以科技创新助力制造强国。
除了牵头建设的3家实验室外,海尔参与建设的4家实验室也入选了首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名单,覆盖芯片与系统、工业软件、人形机器人等前沿科技领域,也代表了海尔重点布局前沿科技的探索方向。
共赢,“赢”在企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历史的演进证明,企业与区域是相依共生的。区域提供良好的发展土壤,企业就能顺势做大做强,转而反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相依共生也体现在海尔与山东的发展中。
40年栉风沐雨,海尔从濒临破产的集体小厂,一步步成长为全球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成为山东好品在全球的一张闪亮名片;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海尔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为全球智造升级贡献山东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山东省提供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品牌出海、鼓励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等系列利好政策条件。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今年的12个方面工作之首,并在首项任务中重点强调,“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
海尔积极响应政策,从内外两个方面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
就企业自身来说,海尔发挥中国主导的全球协同研发优势,快速提供满足全球用户需求的原创科技方案。以最近上市的海尔朗境X11洗衣机为例,这是海尔全球协同研发的结晶,由海尔中国研发中心负责软硬件设计,澳洲研发中心负责电机升级,欧洲研发中心解决节能问题,美国研发中心提供新风技术解决方案。X11独创新风功能,可实现2分钟全面置换筒内空气,忘记晾晒也不会产生霉味,而且比欧洲A级能效标准还节能50%。目前,海尔朗境X11洗衣机以26国语言适配全球用户操作需求,已在中、英、法、德、意等20个国家全面上市,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健康绿色的洗护体验。
就企业外部来说,海尔积极携手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山东本土高校,产学研协同探索打造创新联合体。具体来看,就是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深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加速产学研协同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与此同时,海尔还通过承建国家级科创平台,汇聚行业一流产学研资源,加速行业共性科技难题攻关,助力区域核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比如,海尔牵头承建的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定位就是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解决“单一企业无法突破”的硬骨头。目前,该中心累计突破十余项共性技术难题,其中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助力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可以有效连接技术和市场,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力度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转化为生产力,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山东省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利好环境下,海尔等更多鲁企正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