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药新康美摘帽即涨停!千亿白马股能否焕发新生再启航?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5





  7月2日晚间,康美药业(股票简称“ST康美”)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将于7月3日停牌1天,7月4日复牌并撤销其他风险警示。撤销其他风险警示后,公司股票转出风险警示板交易,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由5%变更为10%,公司股票简称由“ST康美”变更为“康美药业”,证券代码仍为“600518”。

  此消息一出,无疑给股市打上了鸡血,引发关注无数。7月4日,康美药业摘去“ST”帽子后崭新亮相,早盘开盘即涨停,展现出强劲动力让投资者们信心倍增。

  近期众多ST“摘帽”后表现不一,唱好唱衰轮番上场,康美药业能否真正摆脱“困局”,重获“新生”,实现向好发展?

  “十四五”规划期满在即,或将成为康美“摘帽”后向好发展的最大底气。

  近年来,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中医药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2021年10月28日,商务部公布《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100家左右智能化、特色化、平台化的药品供应链服务企业。此时,康美“摘帽”将大有可为。

  康美药业作为国内中药饮片龙头企业,是目前国内中医药产业中业务链条完整、医疗健康资源丰富、整合能力强劲的企业之一,中医药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模式和业务体系已经形成,在全国各地建有9个饮片生产基地及安徽亳州中药城等4家中药材市场,管理的中药材市场交易规模占全国的60%以上。

  毫无疑问,康美药业在中医药行业领域的硬实力,使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顺利搭上了时代的列车,为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国企入主重组,康美药业开启“广药时代”。

  国企入主推动重整是康美药业向好发展的另一项关键因素。作为曾经的医药千亿白马股,康美药业在2019年被查出财务造假,“命悬一线”。2021年底,广药集团适时出现,扮演了“白马骑士”的角色,通过神农氏合伙企业,正式入主康美药业,主导康美药业完成破产重整。

  据悉,广药集团是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在科研、产业创新方面颇有实力。在康美药业董事成员名单中,赖志坚、米琪、刘国伟3位非独立董事均来自广药集团,且都拥有中药领域的行业经验。此外,广药集团还派出了100多人的团队支持康美药业的发展。

  得益于广药集团和康美药业管理层的整体规划,康美药业提出了“12355”战略,即以中药饮片为核心的智慧型中医药大健康品牌企业为战略定位,围绕“打造中药饮片全链条特色产业”和“提供医疗康养大健康特色服务”两大战略主线;全面启动中药、医疗康养、中药城、健康品、医药商业五大业务版块等。此外,康美药业也加大了与广药集团的联动。广药集团通过产能协作、粤东区域市场支持等方式发挥康美药业与广药白云山的协同效应。在品牌建设上,广药集团还多次携康美药业一起参与抗疫、救灾等捐赠行动,积极改善品牌形象。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12355”战略已取得初步成效。2022年,康美药业实现“摘星”。2023年,康美药业营收达48.74亿元,同比增长16.60%,净利润1.0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康美药业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长期向好态势明显。

  品质为王,康美药业凭实力赢得国民口碑。

  尽管曾遭遇巨大的打击,但从行业范围来看,康美药业仍是中医药行业领域的佼佼者,中药饮片产品质量有保证。据了解,康美药业目前可生产1000多个品种、20000多个品规的中药饮片;拥有三七粉、西洋参、康美百合、康美丹参等26个优质中药饮片;拥有白芍(饮片)、石斛(饮片、配方颗粒)、康美智慧药房等8个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康美药业的人参业务也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康美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在吉林进行了人参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的“新开河”商标是我国人参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在吉林设立的康美新开河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良好的产品质量为康美药业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采访了部分不同职业的网友,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看法,“我们家都用过康美的中药饮片,质量非常好。智慧药房推出的服务也很便捷......”“持续看好产品品质,这也是我一直持有康美股票的理由。”“给爸妈买了康美药业的养生膏方,老人喝了很满意。”

  如今,康美药业已经成功“摘帽”,完成“重生”。从目前情况来看,拥有国家政策利好、国企入主管理、产品质量出色等多张好牌在手的康美药业,能够继续稳住基本盘,持续向好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