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首个!海尔智家牵头家电家居一体化标准制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4





近年来,随着居住水平的提高和家电设备的发展,消费者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在朝向智能化、整体化、定制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家电家居融合设计创新居住场景成为房地产、家装和家电等行业的共同发展趋势。

但是从实践情况看,家电家居一体化发展需要协调多个产业链,涉及建筑设计、室内装修、家电家具用品等多个产业,现阶段不同产业之间缺乏有效协同,相关标准暂时欠缺,实践缺乏标准指导,家电家居一体化发展不仅速度缓慢,还存在较多行业乱象。

基于上述背景,海尔智家旗下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联合高校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中国标准化协会的指导下,以三翼鸟定制平台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为基础,编制了行业首个智慧家庭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规范标准--T/CAS 828-2024《智慧家庭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指南》。

行业首个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标准:行业可依,用户受益

作为行业首个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标准,该标准旨在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和技术路径,从目标、内容、方法、流程和工具等方面指明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的主要原则和具体要求,为推动家电家居行业良性融合发展、解决消费者在住宅装修和家电选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和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落实到具体装修环节,该指南标准可以针对性解决以下三大问题:

其一,家电选型受限制——装不了。在传统装修中,家电通常是家装设计的最后一环,在家居环境和柜体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家电常因为缺乏空间或者水电预留条件不佳而出现装不下、装不了的情况,选型受到很大限制。

本标准倡导“家电前置化”的设计原则,提出将智慧家居场景规划、家电选型设计等工作前置到装修设计之初,做到“不定家电不装修”,在家装设计时预留合适的空间和水电管路条件,兼顾现阶段使用和未来升级的需求。

其二,家电与柜体不融合——装不好。在传统装修中,家电和定制柜体通常由不同企业完成,因为产品外观有差异、安装流程较繁杂,受施工误差、沟通不畅等因素影响,装修过程常出现家电和柜体风格不统一,家居空间利用不充分、施工过程易反复等问题。

本标准提倡的“外观整体化”和“功能模块化”原则,能够整合家电、柜体和水电管线,通过系统集成形成功能明确、接口规范、尺寸标准的集成模块,不仅充分利用空间、规避施工误差,也能形成外观协调、风格统一的整体,从而有效解决现阶段“装不好”的问题。

其三,装修效果不一致——装不对。在装修图纸落地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实际效果可能与预期相差甚远,比如水电管线混乱、家电难以贴近墙面导致外观不平齐等,这些“装不对”的问题严重影响消费体验。

本标准提供了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上的指导,提出使用家电家具集成模块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来简化设计流程,优化协作过程,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链路,保证用户“所见即所得”。

同时,为了进一步指导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的落地实施,三翼鸟在T/CAS 828-2024《智慧家庭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指南》基础上,还邀请业内专家共同编制了《智慧家庭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指导手册》。作为标准的配套文件,《指导手册》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按照餐厨、客厅、阳台、卧室、卫浴、其它空间和前置化系统,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的10个原则、50个要点和10个全屋案例。不仅让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有规可依”,也让设计过程“有据可凭”。

牵头制定标准,源于三翼鸟定制平台的专业实力

作为海尔智家旗下的智慧家庭场景品牌,三翼鸟从诞生起就一直致力于推动家电家居一体化发展。基于上述“装不了”、“装不好”、“装不对”等行业乱象,推出了三翼鸟定制平台,借助模块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基于数字化设计平台,融合场景导向、家电前置、柜电一体、水电集成等原则和理念,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方法。目前三翼鸟定制平台已上架数字化模块760多个,在全国超过11000家门店得到应用,共定制各类落地场景方案26000余套,已为7.7万家庭实现了定制家电家居一体化的智慧生活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该标准的落地实施改变了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无规可依”的现状,填补了行业空白,对行业和用户都有积极意义。

于行业而言,标准迎合了地产、装修和家电行业营造智慧家居场景的需求,可以为相关行业和企业在户型格局设计、场景方案规划、全屋家具家电定制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对用户来说,标准具体有较强实操性,从源头上解决了装修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效降低了过程中潜在的成本、门槛和风险,彻底重构家电家居一体化的装修验。

未来,行业标准的制订与完善还需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其中。我们也相信,凭借柜电定制的深耕经验和行业引领的标准实力,三翼鸟不仅将有效推动家电家居一体化设计规范标准的落地应用,后续还将持续产出更为完善的家电标准和智慧家庭标准,让用户享受到更便捷、更安心的美好生活。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