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出行,润物说一口蔬食草本能量伴你轻松游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7-01





夏日阳光炽热,出游的热情也随之高涨。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4年端午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1.1亿人次,同比增长6.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03.5亿元,同比增长8.1%。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暑期踏上旅程,寻找那一抹清凉与宁静。

然而,在享受夏日旅行的同时,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的食欲似乎变得更加挑剔,那些曾经不太受欢迎的瓜果蔬菜,在炎炎夏日里却成了人们口中的“清凉良药”。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中,消化系统容易受到影响,导致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因此,富含维生素的蔬果成为了健康饮食的关键,它们不仅口感清爽,还能为身体提供丰富的营养,帮助人们抵御酷暑,保持健康的体态。

在这个旅行与美食交织的季节里,润物说一口蔬食凭借其独特的蔬食草本能量优势,成为了旅行者的新宠。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还能为旅途增添一抹清新的色彩。

蔬食草本能量:夏日出行的健康守护神

蔬菜是我们日常膳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胡萝卜素及多种矿物质,如钙、钾、铁等,为身体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与营养。更重要的是,蔬菜中的植物化学物,如花青素、类黄酮等,能够让身体充满活力,为健康加分。蔬菜不仅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物质,还能刺激食欲,促进肠的蠕动,易于消化吸收,还有助于调节人体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表明,增加蔬菜的摄入量,能够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然而,果蔬摄入不足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前指出,仅有不到20%的美国居民果蔬摄入量达标。世界60%~87%的人口,以及85%的亚洲人口,均未能达到果蔬推荐摄入量。许多家庭在日常饮食中,蔬菜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远未达到推荐标准。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更应关注蔬食草本能量的摄入,以满足出行旅游和居家生活的营养需求。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成年人每天应至少摄入300克蔬菜,确保餐盘中蔬菜占据1/2的分量。新鲜的应季蔬菜色泽鲜亮、口感鲜美,更富含丰富的水分和营养。在摄入蔬菜时,建议多变换种类,每天至少尝试3至5种不同的蔬菜。

在我国,常见蔬菜有上百种,从嫩茎、叶、花菜类到根菜类、鲜豆类,再到茄果瓜菜类、葱蒜类、菌藻类及水生蔬菜类,每一类都有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美味。但多数家庭只吃其中几十种,甚至十几种,种类十分单一。根据颜色深浅,蔬菜可分为深色蔬菜和浅色蔬菜。深色蔬菜富含的维生素、植物化学物和膳食纤维是人体健康不可或缺的营养素,推荐每天食用的蔬菜中,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茼蒿等应占据总体蔬菜摄入量的一半以上。另一半则留给其他颜色的蔬菜,比如黄色的胡萝卜、红色的番茄、紫色的甘蓝等,颜色越多,摄入的营养成分越丰富。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润物说一口蔬食从蔬果中汲取成分,含有上海青、菠菜、黄瓜、油麦菜、芹菜、紫甘蓝、莴苣、空心菜、莲藕、西兰花、胡萝卜等30*种果蔬谷薯【*指产品含有蔬菜、水果、乳粉等的种类数量】,通过FD冻干技术,浓缩每日所需膳食营养,集结“蔬果能量”。不仅让产品的营养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还方便了消费者随时随地的食用。

在夏日出行中,无论是野餐露营还是长途旅行,都能轻松摄入足够的蔬菜营养,便捷摄入蔬菜中的植物草本能量,让身体充满活力。在消费者眼中,润物说一口蔬食不仅仅是一款蔬菜补充产品,更是一种健康生活的态度。它让人们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可以轻松地享受到自然带来的恩赐。

科学配比+FD冻干技术,满足夏日蔬食需求

在夏日旅行中,要注意荤素杂粮的合理搭配,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食物,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旅程中点餐时,不妨将目光从大鱼大肉上移开,给素菜多一些关注。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当地超市选购一些如番茄、芹菜、胡萝卜、生菜等适合生吃的蔬菜,自制一份色彩缤纷的蔬菜沙拉,既健康又美味。此外,为了方便旅途中的能量补充,可以携带一些青汁粉、冻干蔬菜等健康美味的蔬食零食。这些零食不仅方便携带,还能在补充蔬菜营养的同时,满足您的口腹之欲。

在蔬食加工领域,传统方法常常让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珍贵的水溶性营养成分在加工过程中流失。但润物说一口蔬食却以独特的视角,依托先进的FD冻干技术,为现代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蔬食体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口蔬食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6,高膳食纤维有助于均衡日常饮食,而每一块热量仅约14大卡,既健康又轻盈。独立便携的包装设计,让润物说一口蔬食成为旅途中的得力助手。科学定量的设计,让每一口都刚刚好,真正做到“一口蔬食,满满舒适”。这个夏天,让蔬食草本能量伴你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段旅程。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