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 cloud赋能蓝想,强化项目运营、实现卓越交付!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8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蓝想环境始终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高标准的项目交付是蓝想的底线,亦是对客户郑重的承诺。近日,蓝想环境运营部李贝贝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特别是在提升项目准交率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蓝想环境,了解其在项目管理领域的卓越表现。

蓝想项目管理的特点和难度

蓝想环境属于典型的非标复杂项目制造行业,产品包括消雾冷却塔、玻璃钢冷却塔等,这些产品不仅结构复杂,而且每个项目都需要根据客户合同进行重新设计,且业务特性决定了整个项目需要边设计、边生产、边安装,这对物料管理、生产组织等方面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同时,一个项目金额可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一个项目需要拆分成多个订单行(一个订单行对应一套设备一台产品),一个产品可以分解成多个子任务,一个子任务可以派生出多个生产计划、采购计划、外协计划、总装计划等,生产组织与管理难度非常大!

此外,产品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安装,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确的计划和控制。特别是在物料管理上,由于产品特性导致物料需求多变,对物料的齐套性和缺料情况要求极为严格。

引入U9 cloud,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蓝想环境引入了U9 cloud系统,该系统从项目启动到计划、执行与控制,再到项目完成,U9 cloud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支持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和多部门的高效协同。这一系统的应用,使得项目管理更加系统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全面覆盖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完成阶段,包括投标、报价、销售合同、开票、到应收管理,形成销售管理闭环。

项目管理部门来说,实现项目计划编制与发布、项目变更、项目进度跟踪。

技术部门根据项目计划中的设计任务要求,组织产品设计和工艺编制,并将结果导入到ERP中。

生产计划部门根据项目任务分解(WBS)-生产任务,进行项目需求计划PRP运算,生产项目采购计划,有采购部门组织采购,生成生产计划、委外计划,下发执行。

采购部门根据项目计划要求(比如:预采购任务),生成采购订单、进行采购收货到入库。

产品发运或售后安装部门,根据发运任务或安装服务任务,组织产品发运、现场安装调试,以及售后服务。

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项目概算、项目预算、项目成本核算、项目结算。

典型应用和卓越表现

在技术支持方面,U9 cloud系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的ERP系统,U9 cloud不仅支持一般物料需求运算,还支持项目需求运算,使得项目计划编制更加自动化、高效化

此外,U9 cloud提供的项目工作台看吧,具备实时更新项目进度、采购进度、生产进度等功能,让项目管理更加透明、可控。

项目号贯穿:蓝想环境通过U9 cloud系统实现了项目从洽谈到验收的全过程管理。项目号,从项目洽谈到项目验收,贯穿销售、计划、设计、采购、生产、发货、安装服务的全业务流程,是蓝想企业的基本特征,也是U9 cloud的重要特点。

任务分解(WBS):通过工作分解结构,将项目分解为多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生产计划、采购计划等,使得项目管理更加精细化、高效化。

销售订单管理:所有销售订单均按项目管理,每个订单都有相应的项目号,便于追踪和管理。这一做法不仅提高了订单处理的效率,还确保了项目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项目进度跟踪与监控:利用甘特图直观展示项目进度,实时跟踪任务执行情况。

项目需求计划(PRP)运算:U9 cloud 进行MRP运算时,需求可以来自项目任务分解(WBS),实现项目需求计划运算(PRP),自动平衡库存、在途、在制,实现项目计划编制自动化,这不仅提高了计划编制的效率,还减少了物料积压和短缺的风险。


看得见的管理改善

项目管理平台的构建:实现了从项目立项到任务分解、需求计划、进度跟踪的全过程管理,构建了公司级的项目管理平台。

任务管理的精细化:通过系统化的多层级任务分解,实现了对每个任务进度的实时掌握,任务进度跟踪效率提升了80%

计划编制的自动化:PRP运算的自动化,有效减少了物料积压与短缺,计划编制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

项目进度的实时跟踪:通过项目执行工作台,实现了对项目采购、生产进度的实时监控,确保了项目按期交付。

通过U9 cloud系统的引入,蓝想环境在项目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项目准交率和产品质量,还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和服务。通过强化项目运营管理,蓝想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竞争力,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项目管理的新标杆。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