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京东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7





今年的6月27日是联合国第八个世界中小微企业日。我国目前有5000余万家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支撑千行百业。中小企业不但在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等重要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并出台了一系列惠企和帮扶政策举措。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调研中小企业服务工作时强调,要扎实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月等服务活动,组织服务资源进园区、进集群、进企业,送政策、送管理、送技术,切实帮助企业降本、提质、增效。

作为京东面向企业服务的窗口,京东企业业务发挥产业互联网平台价值,用数智化技术全面连接和优化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各个供应链环节,促进产业资源的高效流转和优化配置,搭建大中小融通的服务生态,为中小企业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提供覆盖“人财物事”的全方位助力。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不但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和创新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在迎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的同时,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融资难融资贵、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市场开拓不易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基于多年来深耕企业服务市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企业需求的精准洞察,京东企业业务打造了覆盖生产、营销、经营管理等全场景的一站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从供需双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买一卖”的数智化赋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采购和运营管理的降本提质增效。

具体来看,在数字化经营方面,京东推出了绿色入驻通道、0元试运营、运营费用减免,以及流量扶持、数智化工具赋能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高效实现“拓商机、谋增长”。在数字化采购方面,通过数字化系统和平台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打造包括企业专享价、阶梯价、团购价、达量返等方式的低价体系,切实有效助力企业降低采购成本。此外,通过京东金采服务提供的灵活账期和差异化的信用额度,还能帮助更多中小企业缓解资金压力、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支持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人、财、物、事”等方方面面。京东企业业务整合内外部资源,携手产业上下游生态伙伴,共同打造了“一网四平台”的综合服务模式。其中,一网是基于京东“满天星计划”打造的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体系网络,四平台是大中小融通发展服务平台、人才融通平台、政策服务平台、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一网四平台”,京东形成了对中小企业的全方位深度服务能力,实现了由采购平台向综合企业服务平台的转型。

自2020年起,京东就联合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启动了中小企业服务专项行动“满天星计划”,以“平台服务+城市深耕”模式构建起面向中小企业的差异化服务体系。目前,京东“满天星计划”已落地全国35座中小企业高浓度城市,服务超过160万家中小企业,超过3.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受益。京东企业业务通过“园区服务直通车”“益企TALK”走进京东、企业福利内购等一系列活动,将京东在商业模式、业务发展、人力资源、技术研发等领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输出,为中小企业提供贴身式管家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补足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短板。

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京东企业业务积极参与由工信部、财政部共同打造的“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过去四年,京东连续承办“创客北京”企业服务专项赛,围绕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对众多优质中小企业给予了精准、高效的帮扶。今年,京东将在北京、上海两地同步承办创客中国赛事,为参赛企业提供产业协同、融合共创、助力经营等创客权益,更好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潜能。

根据不完全统计,京东企业业务服务的企业客户已经超过800万家,其中包括了全国近70%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服务成果的背后,正是以京东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为支撑。目前,京东的数智供应链一端连着消费互联网,覆盖了遍布全国城市和农村近6亿消费者;另一端连着产业互联网,链接了数千万SKU商品、百万品牌厂商、制造企业和各大产业带或产业集群。未来,京东企业业务将继续发挥新型实体企业效能,依托扎实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数智供应链以及创新的技术服务能力,助力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