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春县烟草专卖局:以“三个突出”践行“三共”理念 着力构建烟草市场治理新格局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7





今年以来,蕲春县烟草专卖局张榜管理所始终践行“市场共管、服务共为、平安共建”理念,以“三个一”为路径,深化拓展管理所执法协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努力提升专卖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整体性、协同性和联动性,着力构建烟草市场综合治理新格局。

是突出三张清单,“一揽子”深化拓展。“联动机制健全了”,就要抓好任务落实和实际成效,为此,张榜管理所创新“初期下单、中期践单、终期兑单”的“清单制”管理模式,编制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评价清单三张清单,聚焦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形成涵盖日常工作任务、序时定期进度、横纵向衔接人员等内容的工作链条,做到工作可控、能控、在控,进而倒逼联勤站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推动工作效能提升。在市场监管方面。联勤站每月开展一次联合检查(常规),紧急情况下由各职能部门联络员根据案件线索的缓急程度和各职能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频次,及时组织各部门共同开展市场检查。围绕案件侦办,各职能部门联络员带领相关人员来到联勤站,根据相关线索共同商量确定检查时间、检查区域、检查人员,采取适合的方法实施检查,做好人员分工。围绕情报互通,各职能部门联络员收集相关情报,在线填写信息互通单,经所长审批后传递给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联络员根据线索价值的大小,决定检查方式和检查时间,实施检查。每月汇总情报收集数量和线索查处情况,进行排名。通过“三张清单”的推动落实,联勤站实现了共建共享共创共促,确保信息精准化、稽查高质效。

是突出“五步战法”,一到底协同联办。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涉烟违法犯罪的新特点,我们通过优化联勤站人员配置,以师带徒、岗位练兵,打破常规和固定套路,总结归纳了“培植信息、研判信息、核实信息、联合查处、综合治理”的“五部技战法”。从培植信息抓起,通过筛选一批守法意识强、保密意识强、配合程度高的卷烟零售户这个“点”,畅通烟草、公安、市场监管三条“线”,拓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社会面”,形成了“点线面”串联,确保了涉烟信息来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从研判信息抓起,通过收集涉案人员、交通工具等照片,与掌握的既有信息进行比对,依托大数据排查、走访询问、社区调查等,精准锁定人员、车辆、仓储信息,实现“人、车、库”的全面掌握。从核实信息抓起,借助盯守跟踪、调查取证、信息记录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为后续现场检查提供证据支撑。从联合查处抓起,突出“快、准、狠”,待信息核实无误后,联合成员单位开展现场联合执法检查,对涉烟违法行为进行查处,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从综合治理抓起,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安局以及烟草专卖管理所依据各自职责,打好“管、防、打”组合拳,全面实现市场共管、服务共为、平安共建。

是突出党建引领,“一盘棋”统筹推进。净化烟草专卖市场,从来都不是烟草部门的“单兵作战”,而是要集众智、聚群力,为此,蕲春县烟草专卖局张榜管理所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化党建+工作思路,充分调动地方组织部门、市场管理部门等多方力量,成立“市场治理”功能型党支部,制定完善支部联建、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相关制度,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学习党的理论,交流执法办案业务知识,分析研判重点难点工作,构建起“理论共学、资源共享、工作共为”的工作新格局。不仅如此,我们将功能型支部活动阵地与联勤站工作场所有机结合,紧扣“打通基层市场综合治理最后一公里”的目标要求,打造爱心“星火•驿站”,定期开展“服务进终端”“服务进村组”“服务进校区”等结对帮扶活动,展现责任烟草形象。整合辖区各乡镇职能部门执法力量,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定期联合会商重大事项、开展联合检查、专项整治,强化涉烟违法信息共享、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部门联动、区域联动,充分发挥党员中坚力量,开展全方位、全链条监管,对涉烟违法行为高压严打。通过联建联学联动,我们实现市场共管、服务共为、平安共建,打通了基层市场综合治理最后一公里,支部1234工作法更是入选全国烟草基层党建案例选篇。

市场是检验运行成效的“试金石”,目前,张榜辖区学校50米内无经营卷烟店、无经营卷烟行为、无非法销售的电子烟行为,截止6月20日,张榜管理所共办理案件26起,查获涉案卷烟2786条,其中通过联勤站查获案件15起,占比57.69%,位列全市小组排名第三。

下一步,张榜管理所将持续深入挖掘巩固拓展“市场共管、服务共为、平安共建”这一经验做法,进一步完善烟草市场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整合各职能部门资源、发挥职能优势、强化队伍建设,深度融合执法联勤、现代终端、乡村振兴、服务客户等功能,以共管净化市场,以共为服务民生,以共建守护平安,在推进烟草市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再上新台阶、实现新提升。(徐升)


  转自:中企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