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擦亮廉洁底色画好反腐倡廉“同心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6





  为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今年以来,湖州市烟草专卖局坚持学习教育“无温差”、监督整改“无偏差”、廉洁自律“无落差”,持续强化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全力擦亮廉洁底色。

  教育引导并重,廉洁教育“无温差”

  “匆匆忽过两年春,逝景频催白发新,我与梅花清一样,世人漫笑在官贫。”在湖州市沈家本纪念馆,湖州烟草党员干部认真研读廉洁诗文,学习近代法学大家沈家本的廉洁思想,浸润廉洁初心,严守廉洁底线。

  作为“中国近代法学之父”,沈家本一生为人正直宽厚,为学厚积薄发,为官不谋私利,不肯逢迎权贵,不肯为前程请客送礼,“但愿不把初心负”。“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正是沈家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

图为湖州烟草人事处党支部全体党员参观沈家本纪念馆,强化党员廉洁意识。

  为进一步擦亮党员干部廉洁底色,今年以来,湖州市烟草专卖局坚持把党员干部廉洁教育作为全年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着力破除党员廉洁教育“上热中温下冷”现象,通过组织党员学习身边警示案例、支部书记上廉洁自律党课、参观廉洁教育基地等系列举措,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源头上端正“四个意识”,把党员精力引导到干事创业中,引导到务求实效上;坚持“廉洁自律大家谈”,以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全体党员常抓警示教育、廉洁教育,自觉形成反腐倡廉“同心圆”;画好廉洁自律“延伸线”,聚焦基层“微腐败”,推动廉洁教育向基层一线延伸,进一步提质“清廉所部”建设,将清廉意识延伸至基层,引导全员共养清风正气。

  监督与整改并举,正风反腐“无偏差”

  “本周我们组织开展了通讯费、高温津贴自查自纠,严格规范津补贴发放,相关问题已完成整改销号……”在部门处务会上,湖州烟草人事处负责人逐项汇报湖州烟草人事条线落实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举措,扎实推动巡视问题销号整改。

  以内部监督为主线,专项监督与日常督查双管齐下,常抓不懈。湖州烟草结合行业上级巡视巡察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将各类监督贯通协同作为发现问题、推动整改、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不断细化完善贯通协同监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审查调查协作配合机制等,确保内部监督主体有效发挥作用,构建同向发力、协同高效的内部监督格局。全力做好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开展“微体检”,对发现的问题列出“微清单”,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预警效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时纠正问题整改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保做到“入木三分”“药到病除”。

  抓好问题整改的同时,湖州烟草全面审视企业内部廉洁风险的方方面面,确保廉洁隐患全面排查整改,不留死角。在离退休工作方面,每月定期召开退休职工座谈会,提醒退休职工牢固树立“人退休,责任不退休”意识,干部职工在退休后,可以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但应遵守法律特别是单位的规定,不得到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保证不踩红线,不越规矩。

图为湖州烟草组织退休员工签订《离职后从业等行为承诺书》,确保正风反腐不留死角。

  品格与担当并行,队伍建设“无落差”

  “今天是各位入职湖州烟草的第一天,本次授课是希望通过‘纪律教育第一课’让我们学习好党纪国法、行纪行规,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守住廉洁自律底线。”在一年一度的新入职大学生培训会上,湖州烟草纪检监察处负责人通过讲授廉洁自律知识准则,让新入职员工上好纪律教育第一课。

图为湖州烟草新员工入职开班仪式,分管领导讲授廉洁自律相关知识。

  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话题,一支廉洁自律的干部职工队伍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何谓廉洁自律?廉洁,就是不贪不占,廉洁奉公;自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为确保员工队伍廉洁与担当并行,今年以来,湖州烟草结合党纪学习教育安排,进一步强化警示教育,深刻剖析违纪典型案例,注重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全市系统2起典型违纪案例进行通报,用好身边事这本“活教材”,推动警钟长鸣于耳、廉洁常驻于心,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同时,湖州烟草着力抓好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领头雁”作用,组织全市系统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赴湖州长湖监狱廉政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从警示教育中深刻汲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加强道德修养,严格廉洁自律,守好纪律底线,筑牢廉政堤坝,把好人生“总开关”,为打造忠诚干净、实干争先、清正廉洁的烟草队伍贡献个人力量。

  廉洁文化时刻影响着干部员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着企业涵养良好政治生态的成效。下阶段,湖州烟草将锚定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让倡廉崇廉守廉思想理念根植企业发展各个领域,让廉洁之花在湖烟绽放。


  转自:中企经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