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石资本、资本界、达毅集团并购联合上市启动会在达州举行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6-25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已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鼎石资本、资本界、达毅集团共同举办的并购联合上市启动会,便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行业盛会。

图注:启动会现场及主持致辞

出席本次大会的有来自中国审计署外事司原司长、国家审计署外事顾问、中国外交协会理事罗美富先生,香港鼎石资本股东、大陆区代表颜建新先生,鼎石资本大陆区产业并购事业部合伙人牟莉女士,上海《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谢爱民先生,资本界产能中心总经理胡良军先生,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李刚先生,毅达集团董事长冯发乾先生、以及来自四川达州、巴中、成都、广安、广元等地区战略营销中心的代表们,合计近700余人共同见证本次盛会。

图注:大会现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不仅可以获得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多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和资源优势,快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在启动会上,与会专家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了上市公司产业并购的机遇与挑战。他们一致认为,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将成为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谢爱民就“低流量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为主题,针对此次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发表了其独特见解。他表示:中国经济市场当前存在的“两危一机一希望”是当下社会及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两危”即中低端制造产能过剩危机及收入下降下社会负载暴增危机;“一机”即高端制造国产替代机会;“希望”则为人工智能的中美竞争。这恰好是阐述了产业并购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与必要性。

   图注:上海《第一财经》特约评论员谢爱民先生

回归并购本身,鼎石资本大陆区产业并购事业部合伙人牟莉女士表示:鼎石资本(HK.00804)是一家具有全产业并购能力的金融上市公司,以全产业并购为目标,计划选择具有高增长潜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领域,如人工智能(AIGC)、生物科技、新能源科技、大消费、大健康等行业为核心,展开国内产业并购。

图注:鼎石资本(KK.00804)大陆区产业并购事业部合伙人牟莉女士

会上,鼎石资本、资本界、达毅集团代表分别就并购联合上市的背景、意义、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并进行现场签约。表示此次并购联合上市是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市场趋势的重要举措。将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为并购联合上市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与支持,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服务。同时,他们也呼吁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认识到并购的机遇和价值,积极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图注:毅达集团、资本界、鼎石资本三方签约仪式

具体来说,上市公司产业并购可以为中小企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助力:

1. 资本注入:上市公司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通过并购,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直接的资本注入,解决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为企业的快速扩张、技术升级、市场推广等提供资金支持。

2. 品牌提升:上市公司通常拥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中小企业被并购后,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品牌优势,提升自身品牌形象,扩大市场认知度,从而增加客户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3. 技术支持:上市公司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通常拥有较强的实力。通过并购,中小企业可以共享上市公司的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加速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市场拓展:上市公司拥有成熟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资源。通过并购,中小企业可以运用上市公司的市场优势,快速进入新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销售业绩。

5. 资源整合:并购可以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并购,获得上市公司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实现资源互补,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6. 风险管理:上市公司通常拥有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应对机制。中小企业在并购后,可以借鉴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

7. 融资便利: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中小企业被并购后,可以间接享受上市公司的融资便利,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上市公司产业并购还有助于优化市场结构,推动产业整合。通过并购,上市公司可以整合行业内的优质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同时,并购还可以促进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合作共赢。

我们期待在未来看到更多中小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转自:中国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