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刘湛秋、英子三人照片和往来书信、诗稿首次曝光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05-16





在季羡林珍贵手稿拍卖成交后,当前阿里资产平台上还有一件名为“顾城、英子、刘湛秋 照片、信札、诗三首”的标的,其中包含顾城、英子、刘湛秋几人之间的照片和往来书信,还有几首诗的手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登录阿里资产平台查看详情。

摘要:季羡林《哥廷根大学研究所》手稿拍卖

今天中午,阿里资产珍品频道拍出了这样一件特殊的拍品——

一份六页的季羡林回忆手稿《哥廷根大学研究所》,于5月15日12时54分,以11000元价格拍卖成交。

这份回忆手稿写于1995年11月20日,保存十分完好。此次起拍价11000元,以底价成交。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入私塾读书。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他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是一位翻译家。这位老师对他影响极深。

1930年,季羡林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10月,抵达哥廷根,入哥廷根大学。

1936年春,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着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他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1941年,他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西克研究吐火罗语。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在这篇手稿中,他深切怀念了当时在哥根廷求学时遇到的一些人和事,回忆了他当时身处特殊时期的所思所想,具有非常特别的纪念意义。



  转自:永州新闻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