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茶:70年砥砺前行 见证国茶振兴历程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19-11-18





  历史变迁,风云际会间,一杯浅浅的清茶历经了70年的时间洗礼。


  从一杯普通日常的饮品到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盛事中必不可少的茶饮,中国茶叶有限公司(简称中茶)用执著的拼搏精神与坚定的文化自信将中国茶叶逐步推向海内外,在促进对外合作,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更通过自身品牌的输出将中国的茶文化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


  如今,茶,已经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堂必修课,更成为代表中国软实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茶产品多次作为国礼飘香海内外,同时,其还在2014年APEC会议,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金砖会议等国家级会议重要场合中,凭借优质的品质,获得了海内外客户和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成为中国茶叶的象征,享誉世界。


  出口创汇 扶贫助农


  中茶作为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企业,它的成长历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茶叶行业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几乎所有产业都面临着从零开始,想要开始做、做好、做标准、做出价值,以当时的条件看,异常艰难。


  1949年12月1日,中国茶叶公司正式办公。时任农业部副部长、后被尊称为“当代茶圣”的吴觉农同志出任第一任经理。


  当时茶产区分散,小农作坊式的销售情况居多,茶叶没有标准,在当时更谈不上品牌,生产和市场环境对于新生的中茶来说严峻异常。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茶企,中茶这个“第一”代表着勇敢,更意味着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中茶成立之初,一大批先辈奠定了新中国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当代茶圣”吴觉农出任中茶首任总经理,同时还汇集了黄国光、庄任、冯绍裘、张天福、于宝森、施云清、王郁凤、胡浩川、陈应明、方翰周等一大批茶界著名专家。集众人所长,合众人之智,中茶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飞跃。


  六年后,中茶交上了一份令人震惊的靓丽成绩单:1950-1955年中茶投放收购金额共计3.54亿元(新币);上缴利润1.44亿元。先后组建大行政区的区公司、办事处5个,省、市、自治区分公司26个,支公司、营业处34个,精制加工厂51个。与此同时,在1955年,中茶茶园面积为28.87万公顷,比1949年15.47万公顷增加87%;茶叶产量为10.80万吨,比1949年4.10万吨增加163%;收购(中茶公司)为9.75万吨,比1950年3.35万吨增加191%;内销为5.65万吨;出口为3.11万吨,比1949年0.99万吨增加214%,其中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出口1.46万吨,占我国出口总量的47%;对亚非拉美和西方国家出口1.65万吨,较1950年0.32万吨增加4倍多。


  到了1990年,我国茶业一改建国初期生产凋敝、出口萎缩的衰落局面,整个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中茶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950年至1993年间,中茶共出口创汇包括咖啡、可可及其他商品达74.80亿美元,其中出口茶叶353万吨,创汇61.55亿美元。中茶的积极发展,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国家进出口创汇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面对精准扶贫的重任,中茶再次展现企业担当,其以“公司+供应商+农户”的合作形式大量收购茶叶主产区原料茶,直接带动着当地茶叶经济的发展,为当地茶农创造经济效益。同时,中茶在茶叶主产区通过协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行无公害种植技术,分派小组到各主产区对当地茶叶经营者、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引导茶农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茶叶产品,在茶农与市场之间建立了及时有效的沟通,宣传普及茶叶安全生产知识的同时,极大带动了贫困地区茶农提质增收,脱贫致富。


  戮力创新 成就国饮


  国饮中茶,茗香亘古,开疆拓土,风雨兼程。中茶的历史伴随着新中国的奋斗史,是品茗茶叶苦尽甘来的滋味,是追梦路上每一个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守。


  七十年发展历程中,一代代的中茶精英们,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传承,他们用不断的创新为中茶卓绝品质保驾护航,书写着中茶人的自信与骄傲。


  1964年,为提高白茶的茶汤浓度,适应我国港澳市场需求,中茶福建公司以庄任、刘典秋等数位技术骨干组成的专家小组指导下,成功研发新工艺白茶。当时,中茶福建公司在福鼎白琳茶厂正式确定了白茶的新工艺制法,将萎凋叶进行短时、快速揉捻,然后迅速烘干,生产出的新工艺白茶条索紧结、汤色加深、浓度加强。新工艺白茶产区分布于福鼎的白琳、湖林一带,每年产销100吨左右,全部销往香港市场。时至今日,随着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新工艺白茶的口感与品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1973年,中茶云南公司及旗下昆明茶厂在吸收、借鉴粤港茶叶加工工艺基础上,首次研制成功普洱茶“熟茶”人工渥堆后发酵工艺,实现了普洱茶产业的革命性创新。1978年,昆明茶厂组织制订普洱熟茶加工工艺并推广全省,这一技术再次推动了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


  2015年,中茶安化黑茶项目完成了黑茶匀堆发酵设备样机的研发试制工作,彻底改变了黑茶行业落地发酵的传统工艺,真正实现了黑茶发酵环节的自动化、清洁化,更好地控制菌种中冠突散囊菌群数量与质量,使黑茶产品从传统产品向高科技、差异化产品突破,极大程度上提升茶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代匠人,不变匠心。自吴觉农从正史、人才培养、研究、种茶、制茶、茶效、品饮等方面不断实践,推动茶产业发展,再到“茶界泰斗”张天福创制揉茶机改写揉茶历史,中茶人砥砺前行的脚步从不曾停歇,这是一代“茶”人的初心,更是后续“茶”人的坚守。


  目前,中茶拥有4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茶叶大师和28位高级专业技术大师,他们在行业和全社会中制茶技术过硬、行业贡献卓著、公信力强,极大保障了中茶公司茶叶产品的优良品质。


  中茶品牌 飘香世界


  从古至今,小小的一杯茶可以寄托各种无法言说的思绪情怀。


  苏轼有云,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陆游有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白居易诗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品茶读诗,感受烟火人生。


  作为中华老字号资源库中唯一一家全品类茶叶企业,中茶的理念一直很 “贴地气”,它将企业定位于“茶健康生活方式提供者”,将“国饮中茶”作为品牌主张,其将中国茶文化输出和品牌打造作为企业一直以来发展的目标。


  中茶拥有新中国第一个茶叶商标“中茶牌”。绿色的“茶”字,表达“对自然与健康的向往和追求”;红色的“中”字象征生机勃勃的中华大地及“金色中华,精品中茶”的产品定位和追求,蕴含了中茶“根植中华大地,奉献自然与健康”的理念。


  自2014年APEC会议开始,中茶先后赞助保障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首届进博会等国家各类大型活动,代表“中国品质”和“中国形象”为全球国家政府首脑提供用茶服务,持续提升中茶在世界的品牌影响力。去年,中茶将品牌建设纳入考核体系,支持各单位加大品牌线上推广,今年与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合作,持续加码品牌影响。


  如今,中茶在福建、云南、湖南、广西等省拥有十多个自有加工厂,配备国际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和设备,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标准严格,坚持不落地生产,实现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程监控,确保从源头把控产品品质。


  70年来,中茶向中外消费者提供了包括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六堡茶、普洱、黑茶、茶饮料等全品类产品。借助1400多家专卖店及35000多个零售终端组成的遍布国内外市场的销售网络,打造出畅销海内外的“中茶”核心品牌及“海堤”“蝴蝶”“猴王”“百年木仓”“沙漠之舟”“吉幸”等知名子品牌。


  2019年,中茶公司代表茶行业入选企业标准领跑者联盟,进一步制订完善中茶的企业标准,高于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茶力求为消费者提供一杯放心茶。


  据了解,为加强渠道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中茶与歌德盈香成立了中茶网络科技公司,利用专业团队拓展电商渠道,探索茶酒融合,通过线上和线下全渠道布局,打造中国茶叶流通领域的新零售公司。


  作为向世界递出的一张中国“名片”,中茶一直向世界展现着中国茶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以及中国人的坚韧和自强。70年间,中茶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改革变迁,从最初中国茶叶公司的建立,到增加出口业务成为中国茶叶出口公司,再历经改革、合并最后于2004年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到今年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茶以不息的热忱和崭新的面貌开启了面向全球市场的一场持久战。


  70年的重任担当,70年的创新不懈,70年的砥砺前行,中茶人用双手书写了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发展的壮丽史诗。


  在这个没有硝烟却分秒必争的战场上,中茶将坚定“品牌消费品公司”定位,以中国茶香飘世界为使命,将中茶打造成世界品牌、国际茶企,推动中国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引领更多中国茶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沈美 张欣烁)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多措并举稳外贸 动力强劲底气足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