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汽集团以2018年度合并报表1363.92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世界500强第39位,在此次上榜的全球汽车企业中名列第7,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10。
作为中国汽车龙头,2018年上汽集团逆势走强,全年实现整车销售705.2万辆,同比增长1.8%,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4.1%,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在国内市场的领先优势。2019年,面对车市持续下行的不利形势,上汽集团在积极巩固市场份额的同时,瞄准全球汽车工业变革趋势,面向未来打造新的差异化竞争力,加快推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创新转型。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42%氢燃料电池技术“领跑”
得益于强大的自主研发实力,2019年1~6月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8.2万辆,同比增长42%。作为国内惟一全面实施“纯电、插电、燃料电池”三条技术路线的汽车企业,上汽自主掌控“电池、电驱、电控”三电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目前,上汽正在加快推动电驱变速器、电轴、逆变器、电池管理系统等“三电”技术新一轮创新,并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电动车专属架构。
真正实现“零排放”的氢燃料电池车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目标”。上汽最新开发的第三代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功率为115kW,体积功率密度达3.1kW/L,可实现-30℃低温启动,关键指标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上汽还在国内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产品的商业化应用,上汽大通FCV80燃料电池宽体轻客、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申沃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营里程超过210万公里。
■全球首款5G智能汽车即将“量产”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智能网联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近年来上汽持续加大在无人驾驶技术中的感知、规划、决策、执行等关键系统的自主开发力度,同时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武汉光庭、Mobileye、TTTech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跨界合作,并与公安部交科所、中国移动、华为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5G等智能网联前瞻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建设。4月,上汽发布了全球首款“5G零屏幕智能座舱”,与华为、中国移动合作共建国内首个“5G智慧交通示范区”,并宣布全球首款5G互联网汽车将在2020年量产上市。
以纯电动智能轿跑SUV荣威Marvel X为载体,上汽已经建立起电动汽车开发与互联网车机系统、智能驾驶决策控制器i-ECU、高精度电子地图等协同开发的机制路径,在全球率先实现“最后一公里”自主泊车无人驾驶技术的量产发布。目前,上汽自主开发的智能驾驶汽车样车测试总里程接近12万公里,在开放道路的测试里程已超过1万公里。
■移动出行大平台和服务大生态“成型”
2019年,公司围绕人的智慧出行、车的便捷服务、物的高效流动,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发挥产业链上的资源协同优势,加快构建上汽移动出行大平台和服务大生态。
在人的智慧出行方面,享道出行网约车注册用户已经突破230万,累计完成出行服务超过550万次,最高单日订单突破5万,用户满意度高达96%,还推出了针对企业端用户的“享道租车”服务。上汽新能源分时租赁业务进入全国64个城市,车队规模达到4.5万辆,累计注册用户超过400万。
在车的便捷服务方面,车享科技整车电商线上年交易量达7.2万辆,年交易额超过80亿元,在整车电商平台名列前茅,个性化定制等特色业务能力持续增强,并建立起车享和腾讯汽车商城双平台联合运营机制。车享家线下服务门店超过2500家,进入全国130个城市,成功打造“3公里社区服务生态圈”。
在物的高效流动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整车物流企业,安吉物流正在积极推进多式联运、智能仓库等创新业务模式。同时,上汽完成对天地华宇的并购,进入非汽车物流领域,加快发展面向社会化的城市快运物流平台。
■面向全球打造中国“汽车名片”
2018年,公司实现整车出口和海外销售27.7万辆,同比增长62.5%,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在所有中国品牌海外销量中的占比达到23%。1~6月,实现整车出口和海外销售14.5万辆,再创历史新高。上汽“海外互联网汽车模式”在泰国市场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今年又向印度市场加快技术溢出。名爵印度公司搭载上汽互联网系统iSMART的首款产品MG Hector于6月底正式上市,成为当地首款互联网汽车,截至目前订单破万。此外,上汽还签署埃及合资制造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抢抓新兴市场发展机遇。
目前,上汽在伦敦、硅谷、特拉维夫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打造了泰国、印尼、印度整车基地和93个海外零部件基地,建成12个区域营销服务中心、4家海外物流分公司和3条远洋航线,在印尼成立多元金融公司,整车产品进入5大洲60余个国家,形成了泰国、英国、印尼、智利、澳新、中东6个“万辆级”区域市场。其中,东盟有望成为上汽在海外的首个“十万辆级”区域市场。(商雯)
转自:中国汽车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