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Brand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发布。研究显示,东南亚、中东和拉美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接受度显著提升。在印尼、沙特阿拉伯等新兴市场,中国智能手机品牌的市场份额已超过50%。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在欧洲的认知度较去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
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的深刻转型。
7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谈及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茶饮品牌在海外走红时表示,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给全球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当蜜雪冰城的柠檬水成为曼谷大学生的开学标配,当花西子同心锁口红登上日本美妆热搜,当潮玩“labubu”统一全球年轻人对“可爱”的审美……不难看出,我国产业基础正在从“规模支撑”转向“品牌赋能”。
目前,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工业门类完备度达100%,是唯一达到全部工业门类覆盖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为品牌孵化提供土壤。
此外,国内的供应链效率也正在发生质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6.3%、34.6%,比2023年分别提高了0.6和1.0个百分点,昭示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另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2024年,汽车出口均价达到1.83万美元,相比2020年的1.45万美元增长了26%。26%背后是品牌溢价形成,同样意味着我国产能价值的跃迁。
中新经纬研究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品牌出海十大案例》报告显示,汽车领域,比亚迪以全年425万辆的总销量稳居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市场榜首,吉利等车企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家电领域,海尔、海信、TCL等品牌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而刷新全球市场纪录。新松机器人、石头科技等智能设备凭借技术优势进军欧洲市场,彰显“中国智造”的潜能。
这些成功的出海品牌不仅展示了中国品牌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方面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品牌依托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通过产业链协同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
创新驱动从“技术跟随”转向“标准定义”,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品牌”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以研发经费投入为例。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达到2.68%,保持稳步提升态势。
另一组数据同样亮眼。以发明专利数为例,2024年,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全世界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在技术标准全球化方面。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国际标准总体转化率超过83%。在充电领域,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建设的兆瓦闪充站,直接采用中国标准,倒逼当地电网改造;华为联合广汽、长城等11家车企组建超充联盟,推动充电协议、通信接口标准化,其主导的《电动汽车超充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已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草案;美的在2022年牵头修订发布了关于环保冷媒安全要求的IEC国际标准……
全球化竞争从“产品出海”转向“生态扎根”,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品牌”提供了沃土。鸿星尔克以“非遗运动鞋”和敦煌元素设计打开国际市场,跨境电商占比提升400%;名创优品则以“超级门店+超级IP”模式,在印尼雅加达开设全球最大旗舰店,覆盖迪士尼、哈利·波特等热门IP,目前已经进入超过110个海外市场;大疆通过YouTube、Instagram与KOL(关键意见领袖)合作,用户原创内容曝光量单日破2亿次;真我(realme)在东南亚推出“演唱会神器”手机,结合线下地标活动,精准触达年轻消费者;《黑神话:悟空》融合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斩获伦敦金摇杆奖,验证“文化+科技”的双向赋能……不论是本土化深度质变、文化融合创新,抑或是ESG(环境、社会与治理)价值输出,种种案例都离不开“生态扎根”这一关键词。
中国品牌的全球化突破,本质是产业演进规律的必然结果。供给端,当制造业规模突破临界点必然催生品牌化需求;需求端,“Z世代”全球消费者更关注产品文化属性;政策端,“十四五”规划将“品牌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中心”,中国走出了“大制造”孕育“大创新”的新范式,勾勒出新工业文明的轮廓。正如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所言:“中国正在书写不同于西方工业化路径的‘技术跃迁手册’。”
中国品牌全球化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中国发展模式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型的关键注脚。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这场静水深流的品牌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新范式。
转自:消费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