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自主成为昆仑润滑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的"润滑国家队"
近日,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油气及清洁能源类官方赞助商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昆仑润滑油成为继2022年北京冬奥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之后的又一国际性综合体育赛事指定用油,再次以卓越技术和优质产品向世界展示非凡实力。
“金字招牌”背后是硬核技术支撑。作为润滑领域“国家队”、中国石油首批名片企业,润滑油公司正走出一条以市场需求引领产品研发、以体制机制护航科技创新的“技术立企”之路,“产业链自主可控、科技自立自强”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与目标。
“跳出润滑油这个圈”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工业领域到新兴产业,要跟上国家、时代需求,企业发展理念就要随市场变革而“转”。
润滑油公司,从来不只做润滑油。
在传统工业领域,一家工厂的不同设备可能要用到几十种润滑油。过去每一种油品都要销售人员去各企业挨个投标,工厂里的工人们也常常搞不清楚每种油怎么用。
“客户和销售员都很辛苦。每个客户都想用尽可能少的产品满足多种设备的用油需求。”润滑油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马宗立回忆起调研时说,当他提出可以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制设备润滑方案、精简企业用油种类时,“对方一下子感兴趣了,马上伸长了脖子听。”
作为中国石油少有的集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全产业链于一体的公司,润滑油公司同时面对不断萎缩的传统润滑油市场与炼化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困难面前,公司提出两个转变:经营理念从“卖产品”向“提供润滑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业务模式从“润滑油”向“润滑材料”转变。
从“一锤子买卖”到“包售后服务”,营销策略的转变本质是从“卖产品”到“卖服务”,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创造价值。
钢铁行业是整体润滑解决方案实施以来为客户创效最显著的行业。润滑油公司为津西钢铁集团打造的“昆仑-津西润滑模式”将原先6个品牌、106个牌号的设备用油精简到1个品牌、64个牌号,该企业采购成本年均下降15.9%。在福建三钢集团,本部液压、润滑系统油液提质承包工程成功优化了设备润滑管理体系,降低设备故障发生率,节约设备维护成本,开创了以“设备润滑管理技术提升”为核心的外包服务发展理念。
两个转变,是中国石油炼销业务向高端转型升级的缩影。
“公司经营产品范围已拓展至20类700多个品种,从狭义的润滑油向更广泛的领域延展。为整合新产品与传统润滑油产品,两者被统称为润滑新材料。”润滑油公司技术发展部经理汪利平说。
润滑油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在占据主导地位的车用润滑油领域,传统发动机油市场面临一定的压力,而电动车专用润滑油液需求激增,预计2025年风电设备润滑油脂、燃料电池润滑剂等新兴品类消费量增速超20%,高端制造业齿轮油、液压油等的消费量也呈上涨趋势。
面对市场变动,润滑油公司顺势解放思想,“跳出润滑油这个圈”研发新产品,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昆仑压延油和清洗油中标比亚迪防锈油项目,携手英特尔等公司推出新一代浸没式冷却液解决方案,盾构机主轴承脂在盾构行业核心设备上获得首次应用……近年来,润滑油公司在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配套油脂上实现“多点开花”,形成了一批原创性关键核心技术,多项产品已在新兴领域广泛应用。
“造中国人自己的润滑产品”
随市而转,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实力与超前的技术储备。面对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加快从技术到标准的国产化替代是“国家队”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年4月以来,受美国加征关税政策影响,美产润滑油出口成本飙升,国际润滑油巨头企业先后开始涨价,壳牌全系列润滑油产品价格上调5%至10%,美孚1号等高端产品提价8%。多家分析机构表示,润滑油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提速。
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润滑油公司长期践行的“科技先行、技术立企、自立自强”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公司产品研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支撑当前,服务市场最新需求;二是久久为功,针对国内短板项目推动国产化替代。特别是后者,需要具备超前的技术储备,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拿不出来。”汪利平说。
许多传统工业装备发源于国外,配套润滑油产品也与其装备配套。随着国产工业装备不断更新迭代,润滑油产品结合本土情况创新,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突破50%,电动车市场的火爆带动新能源车用润滑油产品需求激增。不同于汽油发动机,新能源汽车发动机以油电混动为主,工作时间短但爆发动力强,其润滑油品既要低黏节能,又要抗磨耐久。这一要求颠覆了以往润滑油“黏度越低、抗磨损越差”的特性。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出口大国,其新能源车用润滑油产品仍主要依赖进口。
这一年,昆仑长寿命商用电驱桥油实现国产化替代。这是润滑油公司自主开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采用不同于国外品牌的技术路线,有效延长了新能源商用车换油里程,得到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认可并实现批量供应,一举打破外资品牌在轻型电驱桥油市场的长期垄断。
如今,润滑油公司自有技术国产化应用率已达75%。在工业领域替代42个进口品种,在车用行业替代4个进口品种,解决卡脖子问题25项……昆仑润滑正在成为替代国外润滑油产品的首选品牌。
从技术国产化到标准国产化,润滑油公司正在标准、知识产权管理方面持续发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动机润滑油标准始终沿用美国API标准。该标准通常用于配套欧美燃油车发动机。随着我国柴油机技术自主化率不断提高,“舶来”标准已不适应中国商用车的发展。
从2016年起,润滑油公司与中国内燃机学会等15家单位成立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致力于创建中国发动机润滑油标准体系。2023年,由该联盟主导的我国第一个自主柴油机油标准——D1柴油机油标准成功诞生。截至目前,润滑油公司已成为国家与行业润滑油剂标准制修订单位,累计制修订国行标89项、企标230项。
“培育更多‘销售工程师’”
技术国产化替代是对科研攻关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的双重考验。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通产研销服“一条线”,是品牌与产品不断迭代升级的根本保障。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35%,而在润滑油公司,这一数字达到了86%。
润滑油公司的“技术立企”,不仅体现在科研攻关能力上,更体现在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中,而科研成果的持续转化离不开制度保障。
——优化科研架构,集中科研力量。润滑油公司正依托现有的科研资源,逐步创建润滑新材料研究院,按科研层次打造核心研究平台、产品研发平台、技术支持平台3个科研单元,建立“一院三平台”的科研管理架构。同时,实行项目制管理、平台化管理,进一步发挥科研优势。
——建设专业技术序列,搭建高层次人才梯队。针对一线科研技术人员建立科研领域专业技术岗位序列,根据公司科研工作规划,按照金字塔模型建立人员梯队,采取聘期制管理,竞争上岗。同时,每年新增用工指标50%以上,用于引进优秀毕业生和成熟科研人才。近3年,科研人员流失率降至0.4%。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打造产研销服“一条线”。从市场需求端发起,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有一定技术含量且行业内领先的中高端产品。同时,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打破科研院所围墙,让科研人员更贴近市场、有更多用武之地。
产研销服一体化体系的核心在于科研市场化,让科技成果“来处”和“去处”在市场中形成闭环,由“市场需要什么”决定“攻关什么”,再把市场需要的产品投入市场。
“之前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销售,现在科研人员向市场看齐是必然趋势。”润滑油公司产品设计中心技术服务人员张兰说。
作为润滑油公司克拉玛依厂的前研发人员,过去张兰的工作就是泡在实验室,“不知道客户真正需要什么,产品在实验室中试出来的数据和实际应用中表现的性能是否一致也不确定。”技术服务中心成立后,她成为首批从科研管理开发岗位转到技术服务岗位的“客服”。
“干了销售之后,反而能把实验室数据和实际性能关联起来,更好地改进油品了。”转岗后,张兰发现自己的化工专业背景不仅能为客户解答油品性能、监测等技术问题,还能根据目标客户需求,向研发团队提供具体到技术路线和性能指标的产品优化建议。这是以往传统销售人员难以做到的。
“目前公司产品设计中心培养了一批集中解决公司技术服务问题的技术人才,都是具备深厚科研知识基础或传统科研机构经历的人员。随着整体润滑解决方案日益成熟壮大,未来还会投入更多精力培育‘销售工程师’。”润滑油公司人力资源部副经理付佳说。
科技是品牌的生命力。润滑油公司正在通过制度改革保障创新产品转化,建立研发试生产和批量推广制度,以体系化、制度化建设“做好科研后半篇文章”。(记者 尉赵阳 通讯员 瞿燕)
转自:中国石油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