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各赛道中,消费出海是较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也被认为是串联起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核心。中国跨境电商平台也打响了海外市场争夺战,正在产生世界级影响力。霞光智库日前发布的《中国消费品出海趋势洞察报告》显示,随着海外消费环境的不断变化,消费出海也愈发细分化、定制化和社交化。中国消费品牌将通过嫁接全球资源,实现渠道、产品、品牌和供应链的全球联动,打造全球化的品牌生态。
海外成中国品牌出海目标市场
全球消费市场规模较大且仍有稳定增速,2022年全球零售市场的规模约17万亿美元。基于欧美的巨大市场和消费力,50%以上的出海企业都会开通欧美业务。而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蓝海市场,也成为不少出海品牌的目标市场。
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出口贸易起飞,各国订单纷纷涌来,外国客户到访长三角、珠三角工厂,中国制造走出国门。出口外贸型企业出现并壮大,大量的民间作坊成长为小型工厂,数量和体量也因外贸机遇而迅速增长。
《报告》指出,国内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少品牌选择走出国门。中国消费品牌的全球化,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制造出海”“卖家出海”和“品牌全球化”。
中国出海品牌主要包括食品饮料、服装饰品、美妆日化、电子产品及家电等品类。历经四轮中餐出海浪潮,海外已成为中国餐饮的重要市场。截至2021年,海外中式餐饮营收达2611亿美元,占国际餐饮市场的9.9%。预测2026年,海外中式餐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4098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其中仅火锅品类有望达到289亿美元。
品牌出海三大趋势
2023年中国企业加快出海进程,在跨境电商、丝路电商、跨境物流、短视频、游戏等新业态领域都有突出表现。众多中国企业借助更多元的营销渠道,以及本地化视角下的精细运营,实现了产品价值的提升。《报告》指出,2024年,三大主要趋势引领中国消费品牌出海方向。
首先是从单纯“出海”到“全球化”的认知变化。未来的品牌出海,一定是渠道、产品、品牌、供应链的全球联动式出海。在日常经营发展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海企业,投资在海外本土设厂,招聘本土员工,中国消费品牌真正步入“全球化”阶段。
其次是从“低价内卷”到“品牌价值”。中国消费品的出海竞争力变化,是一个从卷价格优势、流量红利,到卷品牌溢价的过程。流量红利的玩法在逐步落幕,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家都希望打造自己的出海品牌,在海外有自己的品牌卖点和品牌故事,产生品牌溢价。
第三,欧美成熟市场和新兴蓝海市场,成为两大主要出海目的地。尤其是东南亚市场,电商GMV高速增长,预测2025年东南亚重点国家电商GMV将达到211亿美元,CAGR达17%。
霞光智库主理人何维指出,人才本地化是出海本地化第一要义;产品出海,科技底色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周期也在缩短;中国企业增长动能的转换从外部给力到内生蓄力;中国企业出海要回归商业模式本质,更需要企业深扎本地、合规运营;绿色可持续发展(ESG)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价值主张;B2B将是跨境电商行业未来最大增长点之一;以短视频等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出口会成为火热风口;人工智能(AIGC)成为赋能中国企业出海新动力。
全球化面临新挑战
中国品牌出海的企业主体越发多元,从过去的行业巨头到现在腰部企业,从互联网应用企业到数字基础设施企业。从出海市场上看,从过去的欧美、东南亚,再到新兴的中东、非洲和拉美,乃至澳洲和俄罗斯,中国企业多元布局、遍地开花。目前消费品牌出海模式包括直接出口模式、跨国并购模式、加盟和特许经营模式、跨境电商模式等。
消费品牌出海品类越来越细分,品类覆盖也越来越广。消费品出海整体发展趋势虽然向好,但商家也在面临各方面的严峻考验。消费品全球化比较常见的挑战包括经营难题、盈利压力和创新挑战等等。短期来看,快速进入盈利状态是消费卖家的首要目标。着眼长期,可持续发展则是所有消费品牌必须持续思考的命题。
品牌是企业与用户建立连接的核心,品质有保证成为消费品牌商家的基本共识,消费出海品牌正在围绕用户需求持续打磨产品。
此外,深度本地化(Be local)已成为消费出海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深度本地化甚至是“生而本地化”,是2024年消费品牌出海的关键。只有在本地化进入新阶段之后,中国出海品牌才能真正立足海外市场,更直观迅速地感知市场,做出决策。本地化的未来最终落点,在于产品溢价及利润持续性。(记者 高娜)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