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企业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赶超,全社会的品牌发展理念也与时俱进,品牌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不断推动品牌竞争力、美誉度和影响力迈上新台阶,我国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品牌发展总体水平全面提升,更多的中国品牌成为世界名牌,我国从品牌大国向品牌强国迈进。
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品牌高质量发展,需要包括企业主体、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自2017年起,把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制定实施《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在2023中国品牌论坛上表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以及各地区、各有关单位扎实推进品牌建设各项工作。下一步,将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消费者关爱的品牌建设工作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高水平的品牌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田世宏在2023中国品牌论坛上表示,进一步夯实品牌的质量基础,市场监管总局等18部门制定发布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方案,一个一个行业、一类一类产品抓质量提升,促品牌创建。
国货品牌茁壮成长
2023年“双11”期间,京东热度前100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比超70%,老字号产品种类同比提升四成。国货自强、品牌出海,中国品牌茁壮成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全国妇联副主席徐晓兰在2023中国品牌论坛上介绍,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打造产品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塑造产业品牌,支持优质中小企业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断擦亮“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金字品牌。
农业品牌如何建设?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表示,在新发展阶段,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我国农业品牌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立足分散的农业生产特点、厚重的农耕文化底蕴、丰富的“土特产”资源,遵循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之路。
中国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赶超,进入新发展阶段,品牌竞争力、美誉度和影响力都迈上了新台阶。2022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共有145家企业上榜,数量继续位居各国之首,上榜企业营收占500强企业总营收的近1/3。
通过遍布全球的15个创新中心,伊利持续推出适应不同人群、满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乳品,畅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过去10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2023年前三季度,企业营收利润双增。”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庄树新在2023中国品牌论坛上表示,国资央企将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品牌国际化发展,着力增强品牌美誉度,努力将中央企业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加“金光锃亮”,打造更多“国家名片”“百年老店”。
“近几年,稻香村把创新提到了企业战略层面,推出的多款创新糕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北京稻香村副总经理石艳说,“文化自信给予我们更具能量的创新力,正是因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才让老字号在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新的契合点。”
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指出,国内消费者由国际大牌转向国货产品,是近几年非常明显的趋势。国货受到追捧,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的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都在提高。特别是一些老字号产品,近几年迸发出较强的生命力。
发展前景光明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机遇,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促进品牌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国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汪鸿雁表示,广大民营企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品牌的内核,扎实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品牌战略。通过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产学研力量融通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
北京老字号协会会长陈文指出,当前年轻消费群体对老字号品牌的喜爱程度逐渐增加,“国潮”情感给老字号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各方的共同推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将得到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推进,也将有利于培育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内需活力。
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谢冬伟表示,要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国品牌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推动我国从品牌大国向品牌强国迈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力量。一是以加强品牌建设为基础,着力打造中国品牌。二是以贯彻《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精神为指引,不断推动品牌提升。三是充分利用市场监管工具箱,有效助力品牌建设。
转自:中国食品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