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汽与全球品牌同台展现安徽智造实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3-10-07





  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于9月20-24日在安徽合肥市举办。江汽集团携旗下钇为3、安凯E9(氢燃料)两款产品亮相,展示江汽集团在智能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本届大会,江汽集团在人力资源赋能制造业展区,设置了汪清大师工作室展示区,彰显了江汽集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人才动能。此外,江汽集团旗下瑞风商务车再次以出色的产品实力,成为2023世界制造业大会官方服务保障用车,为全球嘉宾提供优质的出行服务,充分展现“中国智造”崛起的力量。


  围绕“智造世界·创造美好”主题,本届大会举办开幕式暨主旨论坛,大会发布,央企、民企、外企、港澳企、台企、侨企“六百”项目对接,展览展示,专题活动,专业化论坛等活动,为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与国际合作搭建重要平台。


  自2018年以来,世界制造业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五届,并永久落户安徽。五年来,累计参会嘉宾14824人次,签约项目共3021个,实际完成投资超万亿元,有力促进了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扎根安徽这片创新热土59年的江汽集团,亮相世界制造业大会,既是拥抱行业变革,集中展示自己在科技创新、智能制造方面最新成果的舞台,也是同汽车行业优秀友商们同台竞技,共同进步,携手打造更美好未来出行的平台。


  以自主研发锻造核心竞争力


  作为安徽汽车工业的开创者和向“新”而行的开拓者,江汽集团从拉开安徽汽车工业发展的大幕,到改写中国客车底盘由货车底盘改装的历史,再到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轻卡,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强化自主发展,塑造“安徽制造”标杆企业。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各方共同努力下,以电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期。作为安徽省属国企,面对安徽省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以及汽车产业“新四化”变革趋势,江汽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每年将销售收入的4%-5%作为研发投入,持续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等方面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在智能化平台方面,MIS架构、DI平台和MUSE共创智电架构,共同构建起江汽集团乘用车智能技术平台矩阵。


  在智能化技术层面,全面发力智能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服务四大领域,锚定用户“可感、可知、可用、可享”的智能技术,持续深耕和迭代。


  在智能网联领域,江汽集团已经实现车联网3.0全系车型应用和L2+级智能驾驶功能产品的量产,系统打造的“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被CNAS认可的智能网联领域实验室。


  在智能化制造层面,江汽集团构建了J-MES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实现智造现场“人-机-料-法-环-测”的广泛互联和感知,支撑生产过程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


  在智能营销服务领域,江汽集团全面打造了智云互联营销服务生态系统,建立了车企与用户零距离的交互通道,为用户的个性化选车订车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一个具有全球化思维和江汽特色的智能营销体系正在焕发新动能。


  为持续推进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未来五年,江汽集团将通过“引智”行动,引进超5000人次的智能领域专家、技术骨干、博士等研发精英,将研发团队拓展至1.5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占比要提升至40%,智能技术领域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20亿元。


  以开放合作发挥整车企业带动作用


  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同时,江汽集团也持续强化开放合作,积极发挥整车企业的带动作用,以“自主发展+合资发展+合作发展”的模式创新,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携手共筑汽车产业链,促进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通过和大众、蔚来的深度合作,学习合作伙伴在研发、生产、营销方面的先进经验,多方面反哺江汽自主品牌,目前,还在进一步强化在大数据服务、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合作。随着江汽集团与大众、蔚来良好的合资合作关系带来的引领示范效应,以及大众(安徽)、蔚来总部在合肥的落户、扩产,吸引了多家知名汽车产业链企业来到合肥投资建厂,又进一步促进了安徽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


  与此同时,江汽集团在与科大讯飞、地平线等头部科技企业持续深化战略合作的同时不断牵手新伙伴,逐步构建在智驾、软件等领域的差异化优势,完善产业布局,共同探索智能汽车未来发展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江汽集团始终坚持智能化发展,全面践行用户思维,聚焦核心业务做强做优做大,推动产品品类扩张、技术和资源持续深耕,努力迈向行业细分头部位置;以合作赋能自主发展,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合作发展战略业务,利用已有优势资源,积蓄后劲,实现突破,为安徽省打造“首位产业”持续贡献江汽力量。(江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