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培育自主品牌 上汽发力电动汽车中高端市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11-15





  日前,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为加快发展智能电动车自主品牌,将投资设立飞凡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飞凡汽车”),上汽乘用车分公司的R品牌将由飞凡汽车独立运营,并以轻资产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飞凡汽车注册资本为人民币70亿元,其中上汽集团占股95%,出资66.5亿元人民币,员工持股平台认缴占股5%,出资3.5亿元人民币。据了解,这是继智己汽车后,上汽第二家独立运营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加速培育自主品牌


  此前,R品牌一直属于上汽乘用车分公司,与荣威和名爵并行。早在2020年4月20日,上汽荣威就对外发布了全新R标标识。荣威方面表示,全新R标将成为中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专属标志,覆盖荣威新能源中高端产品。2020年5月,上汽荣威宣布启用R标和新狮标的双标战略。实际上,R品牌运营已久,在去年广州车展期间,上汽宣布R品牌独立运作。目前,上汽R品牌旗下有两款车型在售--紧凑型轿车ER6和中型SUV MARVEL R,同时还有一款概念车ES33。


  上汽方面表示,在保持独立运营的基础上,飞凡汽车将充分整合公司的优势资源,由上汽技术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并由上汽乘用车分公司进行代工生产。


  当日,上汽发布的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显示,公司三季度营收1866.16亿元,同比下滑13.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0.36亿元,同比下滑14.75%;经营产生的净现金流比去年同期下降80.3亿元。受缺芯影响,作为上汽主要利润来源的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销量表现不如去年同期,前三季度分别同比下滑17.54%和5.22%。但同时,自主品牌表现亮眼,其中上汽乘用车分公司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495362辆,同比增长22.84%;上汽大通同比增长34.81%。业内人士认为,自主品牌的不错表现促使上汽加快培育自主品牌。


  与智己汽车共拓中高端市场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2020年,上汽携手阿里巴巴、张江高科共同打造高端智能纯电品牌智己汽车,注册资本为100亿元人民币。


  根据此次公告,飞凡汽车将与智己汽车一起开拓中高端智能电动车市场。在定位上,飞凡汽车主攻20万-40万元中高端新能源智能化产品,智己汽车则主攻40万元以上产品。据了解,目前ER6售价为15.58万元起,MARVEL R售价为21.98万元起,智己汽车首款新车L7预售价为40.88万元。由此可见,上汽正全方位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


  事实上,今年上汽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实现突破。统计数据显示,1-9月,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7.9万辆,同比增长231%。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上汽自主品牌在分层发展,R品牌和智己独立运作,在体制上将更加灵活。上汽方面表示,随着市场结构加速从哑铃型向纺锤形优化,中高端市场是兵家必争之地,必将吸引国内新老车企、互联网科技公司等投身其中。


  受缺芯影响,今年R品牌的销量目标已由最初的3万辆降至2万辆。乘联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9月,R品牌累计销量8296辆,距离2万辆的销量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不过,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飞凡汽车订单环比增长30%,交付量近3000辆,其中ER6订单环比增长64%,同比增长214%。


  自主新能源品牌蓄势待发


  其实,不仅是飞凡汽车,其他传统车企也纷纷推出新能源独立品牌,以独立公司方式进行运营。如2020年7月,东风发布旗下全新高端电动品牌岚图,实行完全独立运营,不隶属于任何子公司;2020年11月,广汽新能源成立广汽埃安,目前已启动混改并计划上市;今年4月,吉利推出全新高端电动品牌极氪,采用独立运营的模式,其运营主体极氪公司由吉利汽车与吉利控股共同投资成立……


  事实证明,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合资品牌表现欠佳,竞争主要集中在自主品牌和头部新造车企业之间。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未来自主新能源品牌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


  业内人士认为,独立后的R品牌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且有利于吸引更多资本。上汽方面表示,飞凡汽车将通过创新运营方式、商业运作模式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独立运营、自负盈亏,有望成为上汽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一位汽车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市场消费升级,中高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等多款热门车型定价皆位于该区间,飞凡汽车想脱颖而出压力不小。


  另据悉,飞凡汽车将以全新品牌形象亮相今年的广州车展。(实习记者 杨梓)


  转自:中国能源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