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威集团:从鱼竿小厂到“碳纤维之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1-06-07





  1987年开始做钓具,到1995年成为全球钓具界的翘楚;1998年碳纤维预浸料成功国产化;2005年成功批量生产碳纤维后,转身投入航空领域高性能碳纤维研发;2017年,光威复材成功上市,成为碳纤维行业的第一股……


  寻着山东威海光威集团的成长轨迹,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多次阵痛和转型,从民营小鱼竿厂到 “钓鱼竿龙头”再到 “碳纤维之王”,光威不断解决 “卡脖子”技术,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用一连串响当当的成果,诠释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8年成就 “鱼竿龙头”


  1987年,光威集团创始人陈光威接手一家只有30人却亏损近100多万元、濒临倒闭的镇办石化科研器材厂。经反复调研论证,光威做出了第一次产业选择——入局在国内尚属空白的钓具产业。


  受资金和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缺少生产设备,陈光威亲率技术骨干连续奋战150多个日夜,研制出首条国产鱼竿生产线,光威也由此开始自主保障生产装备。


  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让光威在行业中实现了从 “追赶”到 “超越”。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光威鱼竿年产达1000万支、渔线轮800万只、饵料千吨以上,产品销往世界五大洲64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钓具产业综合产能最大的企业。


  作为起家产品,光威不断对钓具产业进行改造升级。2019年,光威集团建立了钓具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钓具测试中心,以国内市场为主要突破口,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规模。


  向新材料行业转型


  碳纤维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也是光威在发展新经济的道路上抢占的另一个制高点。


  然而,光威的碳纤维自主创新之路却布满荆棘。1998年,光威引进国内首条宽幅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生产预浸料。但好景不长,国际上实行对其原材料 “碳纤维”的封锁,面对 “卡脖子”技术难题,2002年,在基本还不清楚碳纤维除了能用来生产渔具,还有其他什么价值的时候,光威成立了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新材料行业转型升级,向高科技领域进军,“悄无声息”地干起了碳纤维研发。


  2005年,光威研制出CCF300级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碳纤维事业的空白,为航空航天和国民经济高技术领域急需的碳纤维提供强大技术和条件支持能力。同时,以需求牵引碳纤维技术不断创新,此后相继突破了CCF700/800/1000和M40J、M55J等高强高模碳纤维关键技术,保障了国防军工领域碳纤维的自主供应。


  早在上市之初,光威复材就制定了 “521发展战略”,即布局碳纤维、通用预浸料、能源新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精密机械装备5个业务板块,在碳纤维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 “产学研用”科研平台引擎的带动下,孵化形成1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领先地位的碳纤维产业基地,布局复合材料最优生态园区。


  技术创新迎接新风口


  近日,好消息不断传来:光威复材申报的 “国产碳纤维复合拉挤集成技术开发及能源领域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光威复材获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拓展纤维有限公司高强型碳纤维高效制备产业化技术项目获首届山东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由光威募投项目 “先进复合材料研发中心”一期建设进展顺利,部分装备设施已陆续投产使用,该项目为公司先进复合材料试点基地,主要承担科研任务,以碳纤维为依托,向碳纤维复合材料开发制造领域延伸,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研发、设计及技术创新能力,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各领域的规模化工业应用培育和开拓市场,为复合材料产业化储备技术、奠定基础。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耦合。“近三年来,我们协助光威集团、光威复材及其所属企业围绕高质量发展专项、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领域共争取各级扶持资金7000余万元。同时,带领光威复材与中航制造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等大院大所企业开展精准对接,助推企业深度融入国家产业布局。”威海市工信局局长乔新跃表示。


  全链突破,产业集群的叠加效应一再放大,光威深耕产业蓝海,掘金百亿市场的步伐愈发坚实。(王珊)


  转自:中国工业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