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维协同“贷”动河北制造 河北“冀质贷”助推中小微企业做强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5-08-21





  在保定市,保定天鹅新型纤维制造有限公司仅用10天就获得了4000万元纯信用授信,解了设备升级的燃眉之急;在邢台市,今麦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今麦郎”)凭借政府质量奖等荣誉,轻松获得500万元低息贷款;在石家庄市,河北会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专利技术转化为700万元融资……河北省“冀质贷”质量融资增信工作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以来,河北省市场监管系统通过统筹布局、整合要素、创新产品、升级服务、激活主体五大维度协同发力,推出“冀质贷”质量融资增信产品,不断提升质量效益型企业融资可得性、便利性,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的质量“软实力”变成了融资“硬通货”,为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统筹布局,三级联动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为使“冀质贷”工作贯通落地,河北省市场监管局构建“省局统筹-市局协同-县局落地”3级联动体系。河北省市场监管局联合人民银行河北支行、河北省金融监管局、河北省委金融办印发《关于开展“冀质贷”质量融资增信工作的通知》,明确“将质量要素转化为融资增信”的核心目标。11个设区市、2个省管县(市)及雄安新区结合本地产业特色出台方案,如保定市推出“冀质贷”专项政策,承德市制定“承质贷”方案,石家庄市联合建设银行推出“石质贷”等。县级市场监管部门走访上万家企业,精准对接需求,把政策送到企业“家门口”。


  整合要素,变“无形资产”为金融“硬通货”。河北省创新构建五大类21项质量要素指标体系,贯通产融通道,转化荣誉红利,并最终推动其转化为融资信用,将企业的质量信用、质量管理、质量品牌、质量基础、质量创新等“无形资产”,变成银行认可的“硬通货”。


  衡水市对指标赋分量化,邢台市聚焦产业链链主企业精准支持,秦皇岛市对获质量奖的123家企业直接赋予融资资格……质量不再是“纸上荣誉”,而成了银行眼中的“优质标签”。


  在邢台市,今麦郎作为“全球食品工业奖”获得者和健康食品产业链质量强链链主企业,凭借政府质量奖、驰名商标、首席质量官等质量要素,获得工商银行500万元贷款,利率降低0.45个百分点,一年节省融资成本13.1%。


  创新产品,靶向借贷让金融服务精准滴灌。有了质量指标,还需金融产品的精准匹配。河北省推动金融机构增信提额、降息让利、快审快批、延长周期4项创新服务。在增信提额方面,河北省推动金融机构根据企业质量要素指标情况,向企业增加一定比例的授信额度。在降息让利方面,该省鼓励金融机构在企业原有贷款产品利率基础上,根据企业质量要素情况,向企业降低一定比例的贷款利率,如廊坊市平均贷款利率比普通贷款低0.5~1.5个百分点,衡水市为20家企业节约成本228万元。在快审快批方面,该省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如沧州等市为高等级质量信用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在延长周期方面,该省鼓励金融机构适当延长质量要素指标情况良好企业的贷款期限,如保定市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期限最长延至36个月,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升级服务,立体服务构建融资生态圈。为让企业融资更便捷,河北省升级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立体融资生态。该省打通线上通道,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作用,开展线上金融服务,如石家庄市开发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金融板块,让企业体验“线上申报、智能评估、一键增信”的优质便捷服务。该省在线下搭建服务矩阵,如邯郸市搭建“市级平台﹢20个县级中心站﹢42个基层工作站”3级服务网络,为企业量身定制融资增信方案;廊坊市充分利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融资诊断与辅导。同时,河北省市场监管局筑牢安全堤坝,推动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更新企业质量要素情况建立动态企业库,防控融资风险。


  激活主体,三方协同奏响政银企“协奏曲”。“五维协同”的关键,在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同频共振。河北省采取政府搭台的方式,鼓励各级政府大力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如衡水市举办银企对接会,40余家金融机构现场签约3.2亿元。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冀质贷”质量融资增信工作要求,如建设银行率先推出“石质贷”,带动国有银行和地方银行协同发力。各项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企业提质热情。截至目前,河北省摸排万余家企业需求,共为356家企业(其中,中小微企业占比76%)增信93.13亿元,实际贷款81.33亿元,共为企业节约融资成本1491.53万元。


  河北“冀质贷”是一场质量与金融的“双向奔赴”,让质量融资增信不再是“纸上谈兵”。当企业的质量信用转化为融资额度,当政策合力激活市场活力,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正走上“以质获贷、以贷提质”的良性循环之路。(高士伟 郝慧娇 本报记者 徐东周)


  转自:中国质量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