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落实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支撑,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航运中心和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承载。
2024年11月20日,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24000TEU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动力超大型集装箱船提前10天出坞。该船安装了18600立方米的MARKⅢ薄膜式燃料舱,可提供近2万海里的“绿色动力”,最大堆箱层数达24层,可谓是中国船舶制造的新一代“海上绿巨人”和“超级带货王”。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承接了全球70%以上的绿色船舶订单,实现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提档升级为切入点,建立贯通长江经济带11家上下游企业的集团保税模式,支持新能源动力船、新能源加注船等绿色船舶制造。通过保税料件及设备自由结转、外发加工免担保等政策为企业降本增效,保税料件流转时长压缩60%。支持传统船舶以加工贸易方式加装脱硫塔,助力其满足新排放标准,让传统船舶用上“绿色心脏”。202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LNG等新能源船舶出口27艘,总金额257.3亿元,同比增长29.9%。
就在“海上绿巨人”出坞5天前,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世界最大舱容99000立方米乙烷双燃料运输船(VLEC)交付。该运输船使用了多项自主核心技术,特别是纯中国血统的B型舱货物围护系统。
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建造过程的复杂性。对此,上海海关建立大数据监控分析模型,打造事中、事前、事后全方位、立体化监管模式,推出报核前申报单耗改革、加工贸易手册备案变更流程优化等举措,助力企业以独门绝技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建造过程中需要不断增补设备和零部件材料,料件进口频繁而且进口口岸分散。”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采购部负责人陆贤杰说,“海关采用手册备案和单耗申报模式,一年累计能减少办理40次到50次变更手续,建造周期缩短1个月。目前,这一船型已经交付和成功运营了7艘,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位于长江出海口长兴岛上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十座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岸桥)沿着海岸线一字排开。这些钢铁巨臂将出口107个国家、300多个港口。
近年来,上海依托长兴岛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储气装置、港口作业装备、海底机器人等多种高端海工装备建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高端化、集群化成为上海船海工业的鲜明标识。上海海关优化电子账册管理,运用“主料工作法”分类实施保税监管,对生产港机所需的主料做好备案、核查、核销环节的重点监管;简化外发加工审批流程,放宽深加工结转集中申报时限,实现生产各环节无缝对接,加快订单交付速度。
“秘鲁钱凯港使用的16台集装箱起重机全部是上海制造,上海出口的港机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关务经理龚晓亮说。
2024年前11个月,上海海关以加工贸易方式监管大型船舶和港口机械出口705.1亿元,其中出口船舶49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9%和45.4%。(陈丽蕴)
转自:中国国门时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