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达812亿元,惠及140多万户纳税人缴费人,其中累计为5万余户纳税人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85亿元。近日,记者走进山西部分制造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探访留抵退税的“真金白银”带给企业的发展变化。
精准发力,支持制造业乘风崛起
制造业作为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
晋中市华阳集团(山西)树脂医用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聚氯乙烯等化工产品的制造业企业,由于前期固定资产投入巨大,加上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导致该公司难以维持正常运行。“去年,正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税务干部送来了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随着上亿元的留抵退税款到账,资金压力迎刃而解。我们利用这笔资金在更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更新了部分生产设备,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该公司财务副总监郑炳晶说。
山西漳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热电联产企业,去年初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企业资金压力陡增。“幸运的是,4月开始,国家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该公司财务管理部税务会计李桐告诉记者,政策实施后,税务干部主动上门服务,在很短时间内就为企业办理了上千万元的退税业务。“这笔款项充实了公司的现金流,购买原材料不用发愁了,保障了公司完成国家能源保供任务。”他说。
据了解,山西省税务局依托大数据智能平台,构建“智能退税”服务机制,以政策直达快享为目标,推出身份判别、表单预填、优惠享受、账单推送、风险防控5个“智能+”模式,实现纳税人享受减免缓退税金额后台计算、申报表自动预填,纳税人只需一键确认即可完成退减缓税的申报。同时,通过智能预警、智能风险提醒、风险自动识别,为企业享受税费政策全程跟跑护航。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山西税务部门对20多万户一般纳税人开展智能分析,自动精准确定符合退税条件的纳税人5.6万户,通过各类平台推送税惠政策1390多万条、消息提醒1580多万条,同时为70多万户企业推送红利账单,帮助企业算好收益账和发展账。
助力创新,扶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公司快速发展成‘小巨人’,离不开税费政策的支持。特别是去年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1649.11万元留抵退税款及时到账,盘活了企业的资金流。”山西腾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泽红告诉记者。据悉,该公司退税款一到手,便追加了543万元进行新产品研发,抢占“智造高地”。
2022年,山西税务系统聚焦山西省委、省政府“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重点,持续优化服务,精准落实政策,通过上门问需、连线专访、税企座谈等方式,精准覆盖宣传辅导,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
致力于灵丘本土苦荞产业科技研发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山西春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与全国食品界具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合作,研制出降糖、降压的苦荞保健产品,并获得发明专利。
“我们根据企业不同生产经营特点,组建政策服务专家团队,点对点提供系列税费支持政策服务,用税收力量赋能科技企业发展,尤其是像春阳生物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灵丘县税务局副局长吴聪介绍。
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孔拟薄水铝石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是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技术的大孔、超大孔拟薄水铝石生产企业。在当地税务部门志愿助企团的指导下,2022年该公司累计享受政策红利1650万元,极大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让企业信心满满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
税惠送暖,助力中小微企业向阳而生
在各类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保民生的大本营。
“受疫情影响,2022年上半年我们的营收不足疫情前的三成。去年7月,留抵退税扩围政策出台后,税务干部主动为我们宣讲政策,从退税政策、申报流程等多方面帮助企业分析情况,及时到账的退税款有效缓解了我们的经营压力。”原平市黄河京都大酒店负责人王金平说。
同样享受到退税政策的还有陵川县杰胜工贸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经营建材销售的物贸公司,该公司拥有运输车30多辆。去年以来,不少工程建设进度放缓,货款积压严重,就连为员工发放工资福利都成了困难。该公司负责人杨俊胜说:“退税款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有了退税资金支持,我们的运输车队可以畅快跑起来了。”
据了解,2022年山西省市场主体达到397.9万户,同比增长26.1%;新办涉税市场主体44.26万户,同比增长32.1%市场主体量质齐升,活力充分迸发。
山西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齐志宏表示,在新的一年,全省税务系统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依托大数据智能平台,持续优化完善“智能集成”税惠闭环服务机制,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快享,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费政策环境,以实干实绩助力推动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记者 王跃峰 通讯员 李京益)
转自:中国税务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