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创新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占用了企业大量资金。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扣除比例、享受时间方面作出了调整,提前兑现了税收优惠政策红利,让我们在研发创新上更有信心。”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先生表示。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制造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企业在今年10月份预缴申报第三季度企业所得税时,还可以自主选择对前三季度发生的研发费用享受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为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供了资金保障。
政策红利注入资金活水,帮助企业“解渴”
“今年制造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惠州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惠州本土企业亿纬锂能成立于2001年,历经20年发展,已成为业内少数几家具备动力电池全面解决方案的企业之一。作为惠州本地孵化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亿纬锂能快速成长的背后,是长期保持大量研发投入,并获得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亿纬锂能财务部门朱经理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逾9亿元,允许企业在10月申报期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季度,有效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再加码”,还体现在优惠享受时间上有所提前。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2021年第28号),今年10月份纳税申报期,在允许企业享受上半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基础上,将再增加一个季度的优惠,即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
“本来要明年汇算清缴才能享受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今年10月预缴申报就可以提前享受,新政策新举措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税收优惠,也让企业提前享受到了税收红利,能够有效激励我们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东圣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办税员邱小姐表示,该公司10月份预缴申报并成功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200多万元。
作为消费类锂电池企业,惠州锂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也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按照最新政策,我们企业可抵减企业所得税税额比之前预计多了1400多万元,10月份还提前享受到约2亿元的加计扣除政策红利,大大减轻了企业资金负担,增强我们创新发展的信心。”该公司财务总监杨山表示,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又能提前享受优惠,有效激发了企业研发投入力度和创新活力。
税惠政策激活发展动力,助力研发“开源”
研发创新是制造业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生命线,需要持续的、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说享受政策红利能够缓解当前研发资金之“渴”,那么如何促使企业持续研发创新持续“开源”?由税收优惠政策激发的企业内生研发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位于惠阳区永湖鸿海新材料产业园的广东科隆智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02亿元,预计全年营收可超过2.5亿元。该公司财务总监王小陶介绍,今年,该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预计能减免企业所得税300万元。“减水剂行业是轻资产运营特性,要求一定程度垫资生产。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能够更好地保障企业现金流,进一步减轻资金压力、降低成本费用,让我们创新动力更强劲,发展信心更足。”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新政策出台后,各级税务部门在扩大政策宣传、系统保障落实等方面做实文章,运用税收大数据进行分析比对,筛选出辖区内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往年已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分析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研判企业的实际需求,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户一策’服务方案,“点对点”推送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优惠政策直达快享,促进市场改革与创新驱动同频共振,把政策“含金量”变成企业研发的“助推剂”。
“政策‘加码’后,我们能够提前享受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优惠达2700多万元。”全球印制电路板制造百强企业——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朱国强说,“企业的发展转型升级离不开研发的投入、离不开技术的更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加码对企业是很好的鼓励和支持,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持续研发、不断创新的信心。我们将享受到的政策红利投入到发展运营中,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另一方面继续开拓国内外市场。”
惠州市登高达电业有限公司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逆市高速增长,产值达1.25亿元,今年预计可实现2亿元产值。新政策出台后,该公司总经理陈劲夫算了一盘账:2018至2020年,公司每年至少投入500万元用于研发创新,有6—7项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2021年预计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120万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400万元。“新政落地,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帮助,也给了企业大胆创新的底气。”陈劲夫说。(记者 周欢 通讯员 惠瑞轩黄广)
转自:南方Plus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