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研发出杂交制种新技术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0-07-16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出创制核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新技术,为第三代杂交制种提供了高效技术方案。


  这是记者9日从中国农科院了解到的。据这项研究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传晓介绍,我国玉米年播种面积超过6亿亩,几乎全都是杂交品种,而创制和利用雄性不育系正是杂交制种的关键技术。作物雄性不育是指植物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够结实的现象。作物雄性不育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农业做出巨大贡献,如基于细胞质不育系的“三系法”杂交稻、基于光温敏感不育系的“两系法”杂交稻都获得了大面积应用。


  为克服“三系法”严格的恢复系限制、“两系法”对光温等不可控环境因子的依赖,随着分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基于细胞核不育系的第三代杂交制种技术应运而生,但相关步骤仍然烦琐。


  经过科研人员对玉米育性基因的功能结构域进行定点定向删除后,目标杂交种的母本就转变成保持系,这一保持系能够应用于杂交种制种与亲本繁殖。谢传晓解释说,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的这一保持系在自交繁殖时会得到两种后代:一种是不育系种子,可用于杂交制种的母本;一种是保持系种子,在荧光灯下会呈现红色,可被肉眼或机器识别,从而实现保持系与不育系种子的无损分拣。


  因此,用这种技术育成新品种后,在进行制种时不再需要人工或机械去雄,可以实现“一步法”制种,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去雄是指除去雄蕊的花,这是生产杂交种子的一项技术措施。


  谢传晓介绍说,同样的技术策略也可以应用于水稻、谷子、小麦、高粱等作物的杂交育种及制种生产。相关研究论文已于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分子植物》上。(记者董峻)


  转自:新华网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7254。

延伸阅读

热点视频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提振信心 释放潜力 市场明显回暖

热点新闻

热点舆情

特色小镇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