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陶华冰带领团队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成功走向市场。”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代表带来好消息。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疆首个综合能源站,并于近期再度斩获8000万元新订单,标志着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线路上实现了全链条自主研发,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并获得市场认可。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是目前三种主流电解水制氢技术之一。这种方法通过质子交换膜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再利用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实现产氢,具有响应速度快、清洁环保等优势。但该方法依赖贵金属铱作催化剂,成本问题成为该技术路线大规模商业应用的阻碍。
陶华冰团队开发的可批量制备、高工况活性的核壳结构催化剂,降低了设备对稀缺贵金属材料铱铂的载量,并通过优化设计和改进工艺,使新设备在降低成本同时,工作效能和使用寿命大幅提升,从而整体降低制氢成本,突破了该技术走向市场的关键难题。(记者 符晓波)
转自:科技日报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