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4%!“走出去、请进来”的亮眼成绩单 前三季度甘肃招商引资工作透视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11-22





  车辆穿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在陇原大地,随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建设画面,一处处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厂房,给全省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也是招商引资工作最生动的注脚。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签约项目3989个,签约额9433.27亿元,同比增长29.84%。前三季度,全省各地各部门加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招商引资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 29.84%,是“链”上发力、夯实产业蓬勃发展基础的增长。


  瑞能电力集团投资58亿元的酒泉炎石零碳绿电先进材料产业园项目、浙江能源集团投资33.4亿元的武威2×1000兆瓦调峰火电机组工程二期项目、北京清链科技投资28.3亿元的嘉峪关AI算力中心产业园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进一步助力我省产业链升级发展。


  数字显示,1—9月,全省签约10亿元以上的项目250个,签约额5215.16亿元;1亿元以上的项目1421个,签约额8568.13亿元。


  民营企业在甘肃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已经成为产业链补短板的“生力军”和锻长板的“主力军”。1—9月全省签约项目中,民营企业投资项目3590个,签约金额6978.1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3.97%。优强企业发展壮大。甘肃中瑞铝业有限公司、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嘉峪关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等52家省外民企入围2024年甘肃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新招引民企在甘不断发展壮大,为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民间资本力量。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我省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省招商引资态势良好。


  二 29.84%,是上下合力、激发招商引资澎湃活力的增长。


  “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意见》《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和《招商引资工作奖励办法》,省级领导高位推动、以上率下,‘走出去、请进来’赴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区市开展分区域招商活动31次。”省经济合作中心主任陈锋彦介绍,我省招商推介务实高效,各市州、兰州新区和各县区全员出动、广泛洽谈,累计“走出去”1406次,“请进来”2462次。


  “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奔赴,拓宽招商渠道。1—9月全省签约项目中,北京市、陕西省、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等省份民营企业在甘投资靠前,占总量的56.32%。浙江正泰、宁夏宝丰、东方希望等30家民营500强企业在甘投资项目81个,签约金额264.61亿元,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中核集团天水黄龙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一期项目、中豹科技庆阳万隆数字产业园建设项目、徐矿集团张掖平山湖矿区一号煤矿等项目加速实施。宝丰集团酒泉多晶硅上下游协同一期项目、华能集团庆阳市风光综合新能源示范项目、东方锆业金昌1万吨低氧低氮海绵钛提升改造等2738个项目建成投产。1—9月,我省新建、续建招商引资项目4648个,到位资金6527.11亿元,同比增长40.70%。


  三 29.84%,是蹄疾步稳、厚植投资兴业广袤沃土的增长


  1—9月签约项目中,一二三产签约金额分别为802.61亿元、6148.28亿元、2482.39亿元,二产占比65.18%,同比增长39.57%,增长1742.73亿元。新建、续建项目中,一二三产到位资金分别为623.43亿元、3603.63亿元、2300.05亿元,二产占比55.21%,同比增长51.42%,增长1223.67亿元。二产招商稳步上升,强工业行动效果逐步显现。


  同时,1—9月全省新建、续建项目中,由民企投资项目4191个,到位资金4613.05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0.68%。一二三产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分别为98.13%、59.67%、80.48%,主要集中在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石化化工等重点产业链,兰州新区海亮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嘉峪关市索通低碳产业园项目等重点产业项目加速实施。


  一流的营商环境,既是吸引力、竞争力,又是生产力、驱动力。


  我省主动对标全国一流营商环境标准,省市县三级联动,全方位推动重点领域指标加速优化提升,全省营商环境建设呈现出全面优化、争先进位、质效兼优、向新向好的积极态势。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宣传推介、洽谈合作、考察招商……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一场场共促合作的招商推介盛会,一个个共赢发展的项目落笔签约,“源头活水”不断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力。(记者 马如娟)


  转自:每日甘肃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