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牡丹江:激活招商引资“源头活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时间:2024-08-05





  2024年上半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3个、增长31.3%,入统项目413个、增长169.9%……一份沉甸甸的招商引资“成绩单”,为黑龙江省牡丹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积蓄了后劲。


  今年以来,牡丹江市坚持项目为王、实干为要,一般工作常规抓、招商工作重点抓,以能力作风大转变促为民服务再提质、以高质量招商引资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据介绍,牡丹江市坚持“抓招商就是抓发展”,完善“四个清单”,创新“产业专班+项目办”推进机制,“关键少数”带头招商、各条战线迅速行动,以思想“破冰”撬动行动“破题”。


  紧扣目标任务压实各方责任,牡丹江市制定《2024年招商引资指标任务分解》,紧盯引进内外资、签约项目、项目四率等重点任务,逐级逐项明确工作进度、工作时限、具体措施,进一步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持续掀起“全员、全域、全年”招商热潮。上半年全市开展招商活动47次,市县两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外出招商70批次。


  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构建市级统筹、上下联动、严督实考的招商推进体系,开展全市招商项目“擂台赛”等活动晾晒各地招商成果,通过晒实绩、比成效,充分调动各地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上半年,牡丹江市新签约项目441个,签约额487.1亿元……一个个招商引资项目的签约落地,正是高站位谋划、大力度推进,倾力推动招商引资结出的累累硕果。


  近日,在穆棱经济开发区,总投资3亿元的AI智能家电生产加工项目附属用房设备安装正在收尾,生产设备陆续进场安装调试。围绕产业延链、扩链招商模式,穆棱市依托北一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龙头企业带动,相继招引AI智能家电生产加工、空气源热泵、浙江庆鑫半导体测试机等项目落户,形成了上下游相互吃配的“北一系”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聚焦“招什么”,牡丹江抓实产业链招商,打好延链、补链、强链组合拳,围绕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领域,精准对接央视动漫集团、杭州华澜微电子等目标企业,与广药王老吉、河北生活用纸协会等深入洽谈对接,北一半导体晶圆工厂、泓昌新材料石墨烯产业园、年产20万吨大轴纸及生活用纸等重点项目实现签约。上半年全市引进“4567”产业项目357个、占比81%,196个新签约项目开工建设。


  聚力“怎么招”,牡丹江围绕以商招商、展会招商不断扩大“朋友圈”。推动以商招商,用活企业资源拓宽招商渠道,鼓励企业参与招商合作,用好企业、商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招商力量,与上海黑龙江商会、深圳黑龙江商会、天津黑龙江商会等建立常态化联系,全市各地分别与贵州黑龙江商会、福建食品加工产业协会、广东黑龙江商会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好企业市场网络和人脉资源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推动特华得肉灌制品二期等19个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强化展会招商,上半年全市举办冬季会战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春季项目集中签约、乡情恳谈推介会、冰雪文化招商推介会等各类签约及推介活动47次,积极参加亚布力论坛、哈洽会等重大活动,成功承办“民营企业进边疆·龙江行”活动,签约项目45个、签约额180.4亿元,数量和金额均居全省首位。


  估算投资约120亿元、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林口县建堂抽水蓄能项目,目前正加快推进可研阶段平硐施工工作。“牡丹江市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全流程跟踪服务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保障项目高效落地,让我们得以在这里放心舒心安心专注发展。”林口建堂抽水蓄能项目负责人夏磊对全市服务企业发展的做法充分肯定。


  普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软实力”,也是助力招商引资的“硬实力”。牡丹江市不断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靠“五个一”招商机制,做到重点项目跟踪盯办、重点问题提级督办、专班服务包办、领导包保全面负责,奥丰石墨、北一半导体等10个重大项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直接包联。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以项目落地、投产达产为重点,强化水电气运工等要素保障,常态化召开企业家恳谈会、政银企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水电气热、融资贷款等问题310个,推动天府盛边境云仓、华电宁安风水山200MW风电、聚生湶油页岩、汇金(黑龙江)新能源装备产业园等项目如期落地开工建设。强化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市招商项目落地率、资金到位率达到93.7%、33.7%。


  转自: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版权事宜请联系:010-65363056。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